正在河北卫视黄金档热播的4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由陈力导演,王仁君、王志飞、陈龙等主演。以“党的建军路线”为叙事主线,艺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伟大探索,展现了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到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这一历史进程。该剧以全新的格局、视野及艺术表达,对发生在1927-1935年这一段中国革命艰难探索历程,做了全景式、史诗化的描摹与再现,是近年来具有多方面突破与创新意义的精品力作。
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在《浴血荣光》中,导演陈力和编剧丁旸明继承了老一辈编导的创作传统,在尊重历史、讴歌英雄、弘扬革命精神之外,也对前辈们的创作思路有所突破。他们所采取的方式“不仅是宏观叙事,还要刻画人物。不仅需要更多鲜活的细节,还要更接地气”,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八七会议”胜利召开的夜晚,一群热血的年轻共产党人在谈论如何改变国家命运时,满怀着对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高唱起《国际歌》;能看到军人出身的朱德每一个夜晚总是枕枪而眠,这是一个军人时刻对战争保持警觉的具象展现;能看到失去并肩作战的战友时,即使是冷静睿智的毛泽东也难掩悲恸与脆弱,文武兼备、颇具将才的卢德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前进,被一颗子弹击中心脏,毛泽东无比沉痛地说道:“还我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德铭一人!”
于光影中重塑人物
《浴血荣光》中,着眼叙事、视听的艺术化呈现,紧密结合历史情节的发展,既丰富了人物塑造的深度,也拓展了整个作品的哲理性,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如拍摄毛泽东在争取余洒度支持时,余洒度端坐于屋内,毛泽东则坐在门外的板凳上,门框将两人分割在光明与黑暗中,表明二人早已心生嫌隙。灯光照亮了毛泽东倾着身子的正脸,暗示了他积极争取的态度,而余洒度的半脸在逆光之中,不愿直视毛泽东,也隐喻了二人关系的结局;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下,朱德率领的部队一度士气低迷,屡有逃兵,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朱德收到了同窗范石生的邀请,他与陈毅在二层阁楼中的夜谈,是暗淡夜色中唯一的光源,一楼的战士们无不仰望着朱、陈二人灯光的方向,预示着他们的决定给部队带来了转机和曙光。
于细节处刻画人物、展开叙事,是《浴血荣光》艺术表达的另一个重要方式。这既能丰富角色的性格和情绪,也能反映红色革命的时代气息。月饼、草鞋、门板、领章、纸张、板凳龙等道具,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隐喻。在闽西长汀城,毛泽东、朱德与陈毅三人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毛泽东与陈毅卧室相邻,房间的隔板增强了狭小空间的表现力,从毛泽东与陈毅的闲聊到朱毛二人的卧谈,既符合当时艰苦的物质条件,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伟人的距离。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在剧中不断出现,又悲壮离场。战士们浴血厮杀、奋勇向前的一个个镜头使观众如烈火焚心,在回望我军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深深的触动和教育。
艺术品格彰显使命担当
《浴血荣光》涉及到历史上众多关乎国家前途的历史事件,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二月来信”、“九月来信”、中共闽西“一大”、古田会议、湘江战役、遵义会议等诸多历史事件,在40集的篇幅内囊括如此丰富、准确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要做到厘清众多人物线索和战线局势是极其庞杂的工程。剧中设计的关键人物林裁缝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在革命时期,林家的四个儿子投入到火热的革命队伍中,也正是那个时代老百姓支持共产党闹革命的真实缩影。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也正是工匠的儿子、佃农的儿子、工人的儿子,通过一封封林家的家书为观众捋清了关键性的局势和战况。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很好地完成了革命历史的创新表达,让年轻的观众也能通过屏幕中的枪炮声来聆听历史的回声,来领略其中的红色文化内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仅让革命历史成为浮现于记忆屏幕上的光影,更树立起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英勇斗争的事件及光辉、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影视创作成为最有效的、最形象的“历史教材”,构成民族经历的经典记忆。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7期(2025年9月12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