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那架手风琴,奏响音乐序曲
明媛与音乐的缘分,始于6岁那年的手风琴。“当时一接触就着了迷,每天都会主动练习,就连路过琴行,都要进去摸一摸钢琴,那种对音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这份坚持一持续就是10年,直到高中,手风琴仍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时,她还常伴着乐器站上演出舞台。
这份音乐积累,成为明媛主持生涯的“隐形翅膀”。“做音乐节目,对乐曲的理解力很关键。”明媛解释,学过乐器的人能更快捕捉旋律中的细节——无论是和声变化还是节奏处理,都能形成自己的解读体系。在挑选节目歌曲时,她会结合不同音乐类型的风格特质,精准匹配听众情绪;解读歌曲时,既能用专业视角拆解音乐元素,又能以通俗语言讲述背后故事,让听众在旋律中读懂情感;撰写串词时,更是能顺着音乐的起承转合铺陈文字,让“声”与“乐”自然融合。
从“语速快”到“讲透故事”的蜕变
自大学毕业进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一直到现在,明媛在采编播一线坚守18年,先后主持《音乐传记》《星光慢摇吧》《依然动听》等节目,荣获河北省播音主持奖一等奖,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等。谈及成长,她坦言最大的突破在于“找到节目该有的‘讲述感’”。
“刚入行时我语速特别快,总想着把内容都塞给听众,结果语言没起伏,感染力也弱。”明媛笑着回忆,后来在前辈指导下,她开始注重细节:“调整半秒到1秒的停顿气口,让情绪有留白;琢磨标点符号里的情感,让每句话都有温度;不再追求说得多,而是从音乐细节切入,围绕一个点讲透故事。”
《依然动听》:用经典音乐联结三代人
2011年开播的《依然动听》,是明媛主持生涯中最长久的“伙伴”。这档聚焦经典老歌的节目,近八年来多次位居同时段月度收听率前三,陪伴明媛从青春走向不惑,也见证了无数听众的岁月变迁。
如今,《依然动听》的听众涵盖70后、80后与90后。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节目设置了多个特色板块:“其实也动听”挖掘专辑中的非主打歌,“翻唱好时光”解读经典翻唱版本,“那些年那些歌”按年份梳理流行音乐记忆。“80后是核心听众,因为老歌恰逢他们的青春;70后能在旋律中回忆过往,90后则能感受父辈年代的音乐魅力。”明媛说,每次收到听众留言,她都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
用节目治愈听众,也被听众真诚守护
谈及听众,明媛的语气满是温柔。多年的互动,她与听众之间形成了特殊的情感联结。
唐山听众凤姐,从《星光慢摇吧》时期就陪伴她,不仅寄来手工织的孩子帽子,还将明媛的照片绣成十字绣;2021年明媛因姥姥离世陷入低谷时,听众小冉寄来一本探讨人生的散文集,用默契的方式给予慰藉;还有听众会在春分、冬至等节气,发来简短的问候,让她时刻感受到被惦念……
“听众照亮我的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节目照亮他们。”明媛说,晚间20:00-22:00的《依然动听》,常收到晚归听众的留言:“听着你的声音,疲惫都少了一半。”对她而言,电波是双向的情绪出口:“能让听众在音乐里释放伤感、找回力量,哪怕没见过面,也是最幸福的事。”
把“慢下来”的智慧,带进家的时光
节目中擅长营造“陪伴感”的明媛,在家庭育儿中也将这份温暖悄然延续。如今儿子步入初中,她将主持节目的心得自然融入亲子沟通:“做节目要‘慢下来’,陪孩子也一样。”
回想过去辅导孩子练小提琴,她也曾因孩子不够专注而心急焦躁;如今,她更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对照乐谱发现问题。即使出错,也以温和的方式引导,而非责备。“我希望音乐能成为他的伙伴,而不是负担。”在沟通方式上,她摒弃了“低吼式”的教育,转而采用平等对话的谈心模式:“就像主持时用心聆听音乐的律动,我也认真倾听孩子的倾诉,而不是急于评判或批评。”
在明媛看来,主持与育儿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在彼此陪伴中不断成长,都需要以爱为初心。无论是在电波中传递音乐的温度,还是在家中守护孩子的成长,她始终坚信:用心付出的每一份热爱,终会开出温暖的花。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7期(2025年9月12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