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曾经的老厂房变身为美食聚集地,让人们在移步换景中能够邂逅“烟火升腾”;
在这里,昔年运转的机床嬗变为个性布景,使硬核工业风与动感时尚“交织”出全新体验;
在这里,传统与新潮相得益彰,在张弛之间碰撞出创意火花,让工业“铁汉”也有了“柔情”。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并拟定了156项重点项目,其中就包括石家庄的纺织工业基地建设。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石家庄生产的纺织品已供应全国,产量仅次于上海、天津,位居全国第三。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石家庄的纺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撤迁改制、技术提升成为了其不可逆转的命运,这段纺织兴城的岁月也成为了镌刻在城市记忆中的一段过往……今年,作为第九届河北省旅发大会(石家庄分会场)的重点观摩项目,由棉一、棉二厂区旧址改造而来的织音1953惊艳亮相,让人们看到了“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赋予新生”的初衷。
置身织音1953园区,这里的九工拾集全国首店成了最具人气的“味蕾引力场”。薄如蝉翼的纸皮烧麦、热气升腾的鲜肉馄饨、肉香扑鼻的油炸丸子……全国百余种道地风味,在这里汇聚成了“四方食事”抵不过的一碗“人间烟火”。
作为河北首个非标商业艺术园区,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的织音1953,目前已引进近20家首店,园区内的滴答滴运动工厂便是该品牌的华北首店。在这处3500平方米的超大空间里,既有射箭、卡丁车、攀岩、蹦床等运动项目的专属场馆,也有观影厅、趣味桌游等配套娱乐场景,可以满足全年龄段客群的游览需要。
以纺织文化为内核,以保护改造为核心……在打造过程中,织音1953将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进行了有机融合,使其相得益彰。漫步于园区内的“纺织——石家庄的母亲工业”展厅,纺织机、梭子、棉线等老物件陈列其中,成为了人们触摸过往的“活化石”。
据了解,集传承、体验、消费于一体的织音1953园区,自今年5月正式开园以来,已吸引游客超97万人次。每逢节假日,这处昔日华北纺织工业的“心脏”,便会迎来超2万人次的客流。这股强劲的工业旧址“活化浪潮”,同样席卷了渤海之滨依港而生的秦皇岛。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如今的秦皇岛开埠地码头,实现了从作业港口到旅游港湾的转型升级。
把老厂房、办公楼变身为咖啡馆、主题酒店;将货运铁路改造成了串联山海的旅游观光线;昔日喧嚣的码头摇身一变,成了情侣密语、休闲放松的温馨港湾。随着新潮业态不断涌入秦皇岛国际旅游港,一位游客在咖啡馆的留言簿上写道:“阳光洒在浸入历史的斑驳墙面,光影勾勒出了开埠地的历史与当下。”
在素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美誉的唐山,诞生于1889年的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启新水泥,就正在以崭新姿态驰骋于消费“新赛道”。经过保护性改造后的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业态重构与场景创新已吸引了47家商户入驻,成为了一处集文化体验、特色餐饮、创意零售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潮流打卡地,其周边商业消费较之前实现了23%的增长。
从石家庄织音1953园区的记忆留存,到秦皇岛国际旅游港的串联山海,再到唐山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焕新升级……如今,这些工业旧址褪去了浓重的工业色彩,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使命。它们可能功能不同、定位各异,却无一例外地凭借“可触摸的城市记忆”,诠释着未来的广阔发展空间。
曾经“钢筋铁骨”支撑起了城市工业发展的“脊梁”,如今褪去时代光环后再度焕发新生。在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指引下,工业遗存的保护价值被深度挖掘,产业生态得以重构。在这里,有活化的历史,有潮流的脉动,也有城市的烟火,它们早已超越“工业旧址”的定义,成为亮眼的城市新地标,为城市更新“保护与发展并行”提供了生动案例。据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经济新观察》整理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9期(2025年9月26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