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力部队中有一支以县命名的队伍。这支队伍在中共平山党组织的号召下,一次性完成了整建制队伍的组建,且全部由平山县的青壮年组成,因此被命名为“平山团”。他们英勇善战、不畏牺牲,不断用血肉刷新战绩,立下赫赫威名,被聂荣臻司令员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发表在1939年5月28日的《抗敌报》整版都是关于“平山团”的报道,报眼位置为“平山团”木刻版画,中间是头版社论《学习平山团的光荣模范》,下方是聂荣臻《嘉勉平山团号召平山青年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嘉勉令。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工作团来到河北平山县征兵扩军,为了保家卫国、抗击日寇,平山青年群起响应。
河北省档案馆编研开发部三级主任科员杨瑞蕾:“当时,短短一个月零三天,就有1700多名平山子弟踊跃报名参军,队伍正式番号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这些新兵全部来自平山县的各个村庄,所以718团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平山团’。”
“平山团”建立后,1938年1月在山西崞县田家营首战告捷,全歼来犯日军,缴获轻重机枪7挺、步枪120支和一批战利品。5月,“平山团”开赴晋察冀边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6月,“平山团”与兄弟部队攻克一个日军据点,在大同歼灭日伪军300余人,并袭击平绥铁路日军驻守的火车站。9月,日军集中重兵进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五台山区,“平山团”在灵丘与日军激战数日,击毙800余人。10月,“平山团”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歼灭日军北线指挥官、第二混成旅少将旅团长以下500余人,缴获大炮1门、轻重机枪7挺、步枪百余支。
1939年5月,“平山团”与兄弟部队在上下细腰涧与日军激战数日,越战越勇,前后夹击,毙伤日军1000人左右,俘虏日军11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次战斗全歼最后被包围的日军,创造了第359旅对日军作战的范例,粉碎了日军向五台地区的大规模围攻。
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力部队中由一个县名命名的主力团,只有这个“平山团”。鉴于“平山团”的累累战绩,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1939年5月20日签发命令,表彰“平山团”:“‘平山团’历来作战勇敢,素有盛名,是平山人民的优秀武装,是边区人民的优秀武装,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河北省档案馆编研开发部三级主任科员杨瑞蕾:“嘉勉令中司令员提到,你们不屈不挠、流血战斗的光荣胜利,已经证明了你们是八路军最模范的部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忠诚的后裔;你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由此,‘子弟兵’的亲切称谓就成了人民军队的代称,迅速传遍了中华大地。”
嘉勉令发出了“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的号召,更激发了平山子弟参军抗日的热情,平山团战士王家川英勇牺牲后,其弟王三子步行几百里路赶到了平山团驻地,要求顶替他哥哥的名字参军。刊登在1939年5月30日《抗敌报》上的文章《王家川没有死》,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河北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副部长张倩:“王家川的父亲起初不肯让王三子去参军,但是后来一想,如果好男儿不参加抗日军,谁还来保家乡呢,国家的事儿大,(父亲)就同意让王三子去参军,王三子到了部队说他一定得叫王家川,如果自己牺牲了,他的弟弟还来参加‘平山团’,还得叫王家川。”
据统计,在抗战期间,仅有25万人口的河北省平山县陆续输送了1.2万余名子弟参加八路军。光阴荏苒,平山团的精神,已经成为革命老区人民心中的丰碑。河北台综合报道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9期(2025年9月26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