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绪预制”,是指部分网络内容生产者与传播者,为攫取流量与关注,刻意筛选、放大甚至虚构社会矛盾,将复杂现实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叙事,批量制造诸如“原生家庭皆有毒”“婆媳注定势不两立”“所有男性皆潜在渣男”“所有女性皆拜金物质”等极端化标签。这些“梗”通过精准的算法推送,如“情绪捕手”般,将青年困于一个充满敌意与焦虑的“情绪剧场”之中。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青年看到的不是立体、多元、充满张力的真实社会,而是一个被简化、被扭曲、被情绪化的“拟像世界”。
这种“预制情绪”的危害,首先在于它对青年认知能力的侵蚀。当“标签”取代了“观察”,当“站队”取代了“思考”,青年便失去了理解复杂性的能力。他们习惯于用“妈宝男”“扶弟魔”“凤凰男”等网络烂梗去定义身边的亲人、朋友乃至恋人,将具体的人际关系简化为抽象的群体对立。长此以往,青年的认知变得扁平化、刻板化,失去了对他人处境的共情与理解,也丧失了在现实生活中处理矛盾、化解冲突的智慧。正如一些年轻人因“瑞士卷怎么分”这类短视频话题而与伴侣争执不休,这正是虚拟对立溢出到现实生活的典型例证。
其次,“预制情绪”加剧了青年群体的普遍性焦虑。这些内容往往以极端个案为蓝本,通过情绪化叙事营造“人人自危”的氛围。例如,将个别婚恋纠纷渲染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彩礼是压垮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将个别职场矛盾夸大为“996是福报”“领导皆奇葩”。在这些信息的长期浸润下,青年容易产生“恐婚”“恐育”“恐社交”等负面心理,对建立亲密关系、进入职场、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畏惧与逃避。当焦虑成为常态,奋斗的勇气与创造的热情便会被消磨殆尽。
更深层次的危险在于,这种“情绪预制”正在瓦解青年对社会的信任基础。当网络空间充斥着“所有人都在算计你”“世界充满恶意”的叙事,青年便容易形成一种防御性、对抗性的人格。他们不再相信真诚,不再愿意付出,将一切善意都解读为别有用心,将一切合作都视为利益交换。这种心态的蔓延,不仅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更会削弱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埋下隐患。
破解“情绪陷阱”,守护青年成长,需要个人、平台、技术多方协同发力。青年自身需提升“网商”,清醒认识到算法“投喂”的本质,主动打破信息茧房。要减少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多参与面对面的真实社交,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的深度互动中,感受“具体的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重建对现实世界的信任。
平台与内容创作者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流量不应是唯一的追求,道义与良知才是长久之基。创作者应摒弃制造对立、煽动情绪的“流量密码”,转而聚焦真实、善意、温暖的日常。记录“婆媳互助”“代际沟通”“同事协作”等平凡而动人的瞬间,用真诚的创作连接人心,弥合裂痕。
技术层面,算法推荐机制亟需重构。应摒弃单纯追求“停留时长”与“互动率”的旧逻辑,将社会效益、内容质量、价值导向纳入核心评估体系。通过“破茧”设计,主动为用户推送多元、理性、促进理解的内容,让算法成为开阔视野、促进和谐的桥梁,而非制造隔阂的推手。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别让“网络烂梗”耽误了他们的成长。唯有清朗网络空间,还原真实世界,青年才能在理解与包容中健康成长,成为有温度、有担当、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赵庆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40—41期(2025年10月3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