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河北广播电视报记者 张惠菊)在河北卫视的荧屏上,主持人沈智婉以从容知性的风格圈粉无数。从电台广播到电视荧幕,从新闻播报、综艺互动到人物访谈、政务直播,十六年来,她驾驭过十余种节目类型,在《中华好家风》《我中国少年》等精品节目中留下深刻印记。如今,她既以学生的身份就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又以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身份孕育桃李,在多重角色中续写着对传媒事业的热爱。
一路生花,主持之路满是赤诚
对智婉而言,主持从不是一时兴起的选择,而是刻在青春里的坚定志向。2010年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后,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进入浙江广电,开启职业生涯。两年后,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她回到河北,先后在当时的电台和电视台工作。在这里,她不仅是主持人,更是追梦者——为了补足专业短板,她挤出工作间隙攻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面对不同类型的节目邀约,她从不挑剔,“新闻节目练严谨,少儿节目练耐心,矛盾调解节目练共情”,常常刚结束新闻直播,就马不停蹄赶往综艺录制现场,高密度的工作像一块磨刀石,将她的主持能力打磨得愈发锋利。“迷茫过,也累到哭过,但握着话筒的那一刻,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风雨兼程的智婉正是靠着这份执念,主持之路越走越稳,逐渐在人物访谈、文化类节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镜头前的从容侃侃,皆是岁月与热爱沉淀的底气。
以情动人,让故事直抵人心
“好节目没有技巧,真诚是唯一的秘诀。”这是智婉多年来的从业信条。在一期《我中国少年》录制时,为了探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村的妞妞合唱团,她和团队辗转十几个小时,才抵达那个虽环境优美但生活条件艰苦的山村。他们深入采访了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生活与音乐团队返乡执教的吉布小龙老师。录制期间,当地天气严寒,团队常常工作至凌晨两三点。然而,身体的疲惫在与孩子们、与吉布老师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被精神的震撼与感动所取代。智婉沉浸其中,细致挖掘出许多生动而珍贵的素材,使得节目最终的呈现饱满而富有张力。最终,这档节目荣获当年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于她而言,这份荣誉远不及孩子们那句“想唱给更多人听”来得珍贵。
类似的感动,在她去年赴新疆且末县采访保定学院支教群体时再次涌现。“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沙漠中的这句标语让智婉深深震撼。在当地听支教老师说起三十多年来坚守边疆、培育出上千名学生的故事,智婉再也忍不住泪水。“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在沙漠里种出了希望的花”,她将这份感动化作镜头前的每一句话,让更多人看见各民族间的深情,也让“媒体人”的价值有了更厚重的意义——不是追热点、博眼球,而是把那些不为人知的坚守讲出来,让灵魂与灵魂产生共鸣。
精耕细作,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度
“做访谈节目,最怕的就是重复别人的故事。”这是智婉多年来的经验之谈。主持《中华好家风》采访“长城之子”董耀会时,她将与之相关的报道和视频仔细研究,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董耀会在1984年与同伴开始徒步行走明长城,历时508天,此壮举早已广为人知,如何才能挖掘出不一样的细节?智婉通过学界朋友联系到一位正在撰写董耀会专著的大学老师,当拿到20万字的电子稿时,她连夜通读,从字里行间捕捉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因此,节目中面对这位年长自己三十多岁的大学者,智婉深情的追忆,竟让一向坚韧的董老首次在访谈中泪洒现场,动情讲述了当年那些不为人知的危险与内心挣扎。节目大获成功,智婉也因这份用心与共情,与许多嘉宾成为了挚友。
多重身份,解锁主持之路的更多可能
在主持人身份之外,智婉同时扮演着学生与老师的角色。每一个身份,都让她对“主持”有了更深的理解。去年,智婉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谈及考博原因,她说曾有过一段迷茫期——AI时代来临,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带着这份困惑,她走进中传的课堂,想看看“全国顶尖的学者们在思考什么”。“创作观念与艺术思潮研究”“智能创造:AIGC的全球视野与实践探索”等课程的学习让她醍醐灌顶:“AI只是工具,真正的好节目仍需要主持人的审美力、创造力、共情力,这些都是AI替代不了的。”因此,在教导学生时,智婉始终强调,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主持人过硬的基本功、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是永不褪色的“底色”。
十六载主持路,智婉不是在“重复”,而是在“生长”——在每一个故事里汲取力量,在每一次挑战中突破自我,从而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优雅、坚定,且永远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42期(2025年10月17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