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野间,物资匮乏、前途渺茫,却藏着最朴素的守望相助。于乐山倒卖鸡蛋时,不忘给生活窘迫的老农留一份;盛雪竹看到知青被不公对待,哪怕得罪干部也要站出来检举;曲芳菲难产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是未出世的孩子与尚未知晓真相的爱人。剧中没有把知青群体塑造成统一的“受害者”或“理想主义者”,而是通过“情义”的不同表达,展现他们的鲜活:有人怯懦,却会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有人精明,却始终守着帮人的底线,恰是这份真实,让“情义”更具说服力。
返城后的知青们,一头扎进市场经济的洪流,有人在利益诱惑中迷失,有人却始终把“情义”放在首位。于乐山从“投机倒把”的小生意做起,一步步办厂创业,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遭遇同行暗算、资金链断裂、信任的人背叛,可他宁可自己亏本,也不拖欠工人工资;得知当年知青兄弟王潇生活困顿,即便对方曾辜负过自己,仍主动伸出援手;盛雪竹因误会与他疏远,他却默默关注她的学业与生活,在她需要时及时出现。于乐山的成功,本质上是“情义”带来的口碑积累——客户愿意信任他,是因为他从不赚黑心钱;伙伴愿意追随他,是因为他永远不会丢下身边人。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该剧剧名出自唐代诗人卢象的诗句《竹里馆》,点明了该剧故事与南京的深厚渊源。电视剧主要取景地有南京紫金山、江宁云台山、六合冶山、浦厂医院、江南水泥厂、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民国电台旧址、南京北站等,几乎全是实景拍摄。秦淮河畔的韵味、老城南的烟火气融入镜头,尽显金陵人文底蕴。不仅如此,南京城市职业学院486名学子担任群演,为电视剧注入蓬勃青春活力。观众可在剧中一览南京的景色与风物。
该剧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怀旧剧,而是通过知青岁月的磨砺、创业路上的坚守、情感世界的纠葛,回答了“普通人如何在时代中自处”的命题。让中老年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记忆,让年轻观众读懂父辈的坚守。正如剧中那阵吹过田野与厂房的北风,虽带着岁月的寒意,却因“情义”的温暖而不再凛冽——这或许就是《依依向北风》留给观众最珍贵的礼物。张惠菊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43期(2025年10月24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