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报上说了
GDB评论|整治网络直播乱象 不让直播间变成精心设计的消费剧场

发布时间:2025-11-03 12:58:28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当“跪爬嘶喊”化作博取关注的表演剧本,当未成年人盗刷父母账户只为换取一句“哥哥真棒”的回应,我们不得不追问:直播打赏,这一曾被视为数字时代情感共鸣与价值回馈的互动形式,为何一步步滑向欲望与操控的深渊?

       2025年10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剑指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四大顽疾。这不仅是一次监管的亮剑,更是一场对技术文明与人性底线之间失衡的深刻校正。

       直播打赏的异化,本质上是资本逻辑对人际情感的收编。在流量至上的驱动力下,直播间不再是表达与交流的空间,而演变为精心设计的消费剧场。主播不再以才艺或思想赢得尊重,而是通过制造情绪幻觉——或卖惨、或撒娇、或表演低俗亲密互动——来激发观众的冲动消费。打赏不再是自愿的赞赏,而成为被操控的心理博弈。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场狂欢的牺牲品往往是心智未熟的未成年人。尽管2022年已有明文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但现实中的漏洞与规避手段层出不穷。一些主播以“游戏收徒送皮肤”等为诱饵,诱导青少年陷入打赏陷阱;更有甚者,教唆孩子盗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人脸识别。当一个14岁少年为打赏主播耗尽家中25万元积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家庭监管的缺位,更是平台责任的失守。技术本可用于防护,却被用来设陷;本可用于识别,却被用来放行。

       此次专项整治的深意,正在于从“治标”走向“治本”。它不再满足于封几个账号、下架几场直播,而是要求压实平台、主播、MCN机构三方责任,推动建立打赏限额、消费提醒、人脸识别验证、未成年人退款等长效机制。取消打赏排名、规范PK机制、限制高等级用户的特权,这些措施直击“攀比式消费”的心理机制,试图将打赏从“竞赛”还原为“自愿”。

       然而,技术与制度的完善,终究需要价值理性的支撑。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打赏本身,而是整个社会在流量逻辑中逐渐失序的价值判断。当“谁刷得多谁就是大哥”成为潜规则,当情感联结被简化为金钱交易,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清朗的网络环境,更是人与人之间本真的信任与尊重。

       因此,整治“野路子”直播,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清理,更是一次对数字时代人性尺度的重申:技术可以放大声音,但不应放大欲望;平台可以连接彼此,但不应贩卖幻觉;打赏可以表达喜爱,但不应成为操控的工具。

       唯有当监管、平台、主播与用户共同回归理性与良知,直播才能真正成为照亮思想的灯,而非引诱沉沦的火。商谈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44期(2025年10月31日出版)



推荐阅读

天天JIA+(11月7日周五)北京至崇礼滑雪直通车将开通;到经贸大学赏银杏

2025-11-07

“十四五”正在发布丨2020—2024年河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

2025-11-07

第十八届文华奖第二十届群星奖揭晓,河北三部作品分获文华奖和群星奖

2025-11-07

筑牢安全防线 共护和谐家园——长安区跃进街道简筑家园社区开展消防演练活动

2025-11-07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