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河北广播电视报记者 何静)“清晨放眼京津冀,新闻早餐看这里”“分享全媒资讯,开启美好一天”——这两句不同的开播语,不仅记录着河北广播电视台早间新闻栏目的迭代变迁,更见证着主持人李夕雨从青涩实习生到成熟媒体人的成长轨迹。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进入电视台实习,到如今主持多档王牌栏目、跨平台参与央视报道,这位年轻的新闻人,始终以初心为舵、以专业为帆,在新闻领域不断突破自我,向阳生长。
从演播室到一线:在突破中夯实专业根基
入职初期,李夕雨便肩负起《你好京津冀》与《冀时全播报》两档不同时段新闻节目的主持工作,早间与晚间的切换,让她快速熟悉了新闻播报的节奏与技巧。“栏目就像我的职业基石,从《你好京津冀》到《冀时全播报》,每一次改版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李夕雨回忆,2019年10月6日是她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刚大学毕业的她首次出镜播报时政新闻,身着红色衣服的她虽紧张到手心冒汗,却在镜头前展现出超越年龄的从容。更让她暖心的是,前辈们伸出的大拇指,让她深刻体会到河北广电“传帮带”的温暖氛围,也为她注入了扎根行业的信心。
真正的专业突破,来自与央视的跨平台合作。2021年,李夕雨参与《朝闻天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连线,面对“一镜到底”的要求、下雨导致的耳机接触不良,以及前一省份信号中断带来的突发状况,她凭借扎实的准备完成了直播。“第一次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现河北发展成果,我才明白‘把内心力量转化为外在表达’的真正含义。”而2022年参与《焦点访谈》正定专题报道时,她为几分钟的片子往返正定20余趟,挖掘“九楼四塔八大寺”背后的文化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正定人,她以“文化转译者”的身份,将家乡的历史底蕴转化为通俗语言,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网友纷纷表示“要去正定看看”,这让她真切感受到新闻传播的力量。
多任务并行:在压力中诠释责任担当
2022年是李夕雨职业生涯的“攻坚年”,她同时主持《两会报告解读》《天天冬奥》《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高端访谈》三档重要节目,覆盖新闻播报、赛事直播、人物访谈三大领域。其中,《天天冬奥》作为纯直播栏目,让她经历了职业生涯最紧张的时刻——首期节目开播前,她特意在脚下放置备用话筒,“怕自己紧张失误,更怕辜负团队的付出”。直播结束后,提词器遥控器被手心的汗浸湿,但镜头前的她始终从容淡定。
彼时,前方同事在零下30多度的张家口赛事现场驻扎报道,而她在温暖的演播室里与一线连线,这种对比让她格外动容:“同事们为了还原比赛细节,在严寒中坚守,我更要把他们的努力精准传递给观众。”为了做好每一档节目,她常常在结束直播后熬夜准备访谈提纲,“没有捷径,只能用更多的准备应对更多的挑战”。
坚守初心:在热爱中传递温暖力量
“无论是主持人,还是一线记者,核心都是‘传递’——传递信息、传递温暖、传递希望。”她记得在雄安新区采访时,一位建设者说“我们正在建设未来之城”,这句话让她深受震撼:“在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我看到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也更明白新闻人要扎根泥土的意义。”
这份对“传递”的执着,源自她早年的经历。从小学习舞蹈的李夕雨,曾凭傣族舞获全市第一名并进入石家庄一中,舞蹈培养的专注力与表现力,为她后来转型播音主持奠定了基础。艺考时,她错过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网上报名,母亲跨大半个上海为她争取到现场报名机会,最终她获得了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中国传媒大学考试中,她又斩获全国第五、河北第一的佳绩。“那段逆风翻盘的经历告诉我,只要有信念,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在她心里,播音前辈陈醇老师不仅是考试时的“伯乐”,更是她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当年考试结束后,陈醇老师曾跟她说:“做播音、做文艺,先学做人,要学会欣赏别人。”这句话,成了她多年来的职业信条。
向新而行:在探索中规划未来蓝图
从业多年,李夕雨已尝试新闻播报、专题采访、大型活动主持等多种类型的工作,但她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面对媒体矩阵、台网融合的行业趋势,她计划在新媒体领域深耕,探索短视频创作与运营,“不能被时代淘汰,要让自己的专业能力适配更多平台,为本职工作打基础”。在她看来,所有的探索最终都将服务于新闻本身——让出镜报道更自如、新闻播音更有底气、采访更具灵活把控力。
她说,播音主持远非外人眼中的“光鲜亮丽”,更多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每天提前到台里备稿,对着镜头练发音、调状态,直播结束后复盘细节,这些事看起来普通,却需要长期坚持。”
从青涩实习生到成熟主持人,李夕雨用热爱与坚持,在新闻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长答卷。而这份答卷,仍在继续书写,在时代的浪潮中,她将继续传递更多河北声音,讲述更多河北故事。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45期(2025年11月7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