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前期,小区通过单元楼公告栏张贴通知、物业微信群转发消息、网格员上门邀请等方式,精准触达有需求的老年居民,不少老人提前半小时就来到现场等候,还带着手机、笔记本认真记录。课堂上,志愿者根据老人们的实际需求,拆分讲解微信发语音/视频、线上缴纳水电费、手机挂号(以省二院、市一院等周边医院为例)、识别电信诈骗链接等核心内容,针对“字体太小看不清”“操作步骤记不住”等问题,耐心重复讲解、手把手协助练习。72岁的张阿姨学会用手机挂号后,激动地说:“以前去省二院挂号,天不亮就要去排队,现在在家坐着就能约号,真是太方便了!”现场还设置了“答疑角”,社工与志愿者随时为老人们解决课后操作难题,氛围轻松又热烈。
这场活动不仅切实解决了老年居民的“数字烦恼”,让他们从“不敢用、不会用”智能手机,转变为“敢用、会用、用好”,切实提升了生活自主性与幸福感;更以教学为纽带,搭建了小区邻里交流的新平台——课堂上,老人们互相分享操作技巧,课后还约着一起参加小区后续活动,原本互不熟悉的邻居逐渐熟络起来,推动小区从“居住空间”向有温度的“邻里共同体”转变,为构建和谐文明小区注入了新动能。
从社会维度来看,“社会公益力量+社工组织+小区”的联动模式,实现了资源的精准对接与高效利用:社会公益力量提供标准化课程与物资支持,社工组织发挥专业优势,负责需求调研、活动策划与落地执行,小区物业与网格员则依托“零距离”服务优势,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这种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既为城市“适老化改造”提供了贴近居民生活的轻量化解决方案,也为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服务老年群体探索了有效路径。此外,活动还间接带动了“代际数字反哺”,不少老人回家后向子女展示学到的新技能,在家庭中形成“老人学、子女帮”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弥合了代际间的数字认知差。
后续,建北街道花园小区将把“我来教您用手机”课程纳入“小区常态化服务清单”,每月开展1次,还计划根据老人们的需求,新增手机拍照修图、线上购物等内容,持续以贴心、实用的服务,让数字温暖渗透到小区的每一户家庭,切实提升居民的居住幸福感与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