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加快沿海经济强市建设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沧州市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聚焦临港产业和沿海经济,加快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沿海经济强市建设步伐。
在沧州黄骅港散货港区矿石码头,一艘装载十万吨铁矿石的利比里亚籍货轮正在借助拖轮移泊停靠到泊位。
跟轮船打了30年交道的赵国防,从2012年开始经营拖船业务。他告诉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在平均每天有12艘轮船进行拖船作业,最多时候能达到28艘。
沧州渤海新区港兴拖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国防:“2012年的时候,拖轮公司自有拖轮只有两艘。随着港口的发展,来港的船舶越来越趋于大型化,拖轮的作业量也与日剧增。”
从2012年实施综合大港二期工程开始,沧州港务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突破淤泥质海岸建设深水大港的瓶颈,截至目前,黄骅港累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超700亿元,建成生产性泊位4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迈进了国际深水亿吨大港行列。
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十年前我们只有一个煤炭港区,经过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我们建设了27公里的岸线,前后的对比是翻天覆地的。”
港口是沿海经济发展的引擎。围绕加快沿海经济发展,沧州市出台一系列组合拳持续推进黄骅港转型升级:沧州黄骅港首条到上海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日前开航,总投资62.1亿元的黄骅港综合物流枢纽工程已经开工,建成后将塑造黄骅港功能最为完备、服务最为完善的大物流生态圈。
随着港口的建设发展,一批临港型产业快速集聚,2012年,河北鑫海控股集团在渤海新区落地投产,短短十年时间,企业先后建设完成清洁燃油、产品质量升级等项目,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生产动能,助力沿海经济发展。
河北鑫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福禄:“2011年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现已经发展成为华北地区第一家生产国六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重交沥青深加工的民营企业。”
聚焦临港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沧州加速构建以绿色石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服务、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顺利推进了河北科迈、矿石码头一期(续建)等省市重点项目86个,并提前超额完成半年任务目标。
解放思想谋发展、奋发进取展新章。聚焦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带龙头和改革开放高地目标定位,沧州市依港聚产、以海强市,全力推进渤海新区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一幅“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衡水:谱写生态宜居 美丽湖城 争先进位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衡水市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谱写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衡水新篇章。
75平方公里的衡水湖,像一颗青绿明珠,静静镶嵌在华北平原。桑田沧海用万千岁月记录着古黄河、古漳河等众多水系的激荡轮回,也雕刻了衡水学院武大勇教授的十年时光。“集水域、滩涂、草甸、林地,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的,在咱们华北平原非常少见的,我一眼看到这个地方就喜欢这个地方,是我发挥我所长,是我一生值得付出的地方。”
生态兴,百业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2年衡水市专门了成立滨湖新区,科学推进衡水湖湿地系统保护与恢复;《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相继出台,维护衡水湖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如今,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鸟类种类由保护区初建时的283种增至目前的332种。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地、州、盟)拟推选名单公示》,衡水市成为我省唯一公示的城市。
厚积尺寸之功,薄发改革之变。作为全省唯一的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自2014年开始,衡水市推出“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试点等举措,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问题。
近几年,衡水市还通过集中开展招商引资、构建“三最”营商环境等五个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全覆盖,近1500枚公章退出历史舞台。工商企业证照办理“一照通”运行模式,开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之先河。
作为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市,衡水精准把握自身定位,补短板、强弱项,擦亮综合改革这块金字招牌,探索出80余项改革经验,其中26项属于地方首创。
争先之势锐不可挡,进位之路征途如虹。奋进中的衡水,正紧握改革“金钥匙”,把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争先进位目标落实到“四个闯出一条新路”的具体行动上来,不断解锁幸福之城“新密码”。
邢台:加快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邢台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成立于2000年的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近十年间,公司经历了一场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根本转变。
十年来,德龙钢铁不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转型升级,在环保治理投入上累计投资超过四十亿元,建设室外抑尘、辐射监测等环境管控系统,顺利通过国家超低排放审核,成为河北省第一家民营长流程钢铁A级企业。此外,他们还下大功夫推进环保智能化工厂建设,通过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实现了所有废气废水废渣全部循环利用,全力打造绿色智慧钢铁企业。
德龙钢铁是邢台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的一个缩影:钢铁、煤炭、玻璃等传统产业抓转型、抓升级;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培育、抓壮大。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邢台市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生态环境治理也实现历史性突破。2021年,邢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PM2.5平均浓度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
一大早,邢台市民刘怀方就来到家门口的书贤园抖空竹、做锻炼。这里原是一条断头路,道路打通后,留出的空地建成了一座“口袋公园”,古典园林之美让人心情舒畅。
邢台市民刘怀方:“现在公园就在家门口,就在身边,抖抖空竹健健身,偶尔带着孙子玩一玩,我是非常喜欢。”
近年来,邢台市持续加大公园绿地建设,新建和提升街道绿化80余条、空地还绿200余处,累计新增乔木150万株,新建103个口袋公园。同时,邢台还综合实施全社会节水、引足用好外调水等六大举措,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随着地下水的持续补充,邢台实现了域内21条河流水清岸绿、河河有水,形成有水河道达920公里。围绕泉水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全市将高标准谋划城市湖滨生态湿地带和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加快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修复融合发展。
“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填写成绩单”。邢台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加快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邯郸: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邯郸市涉县大洼村村民张海兰是一位有着4万多粉丝的视频主播,她每次直播的内容,就是推介自己的家乡。
张海兰说,怎么也想不到,深山沟里的石头村居然能成为“网红村”,自己还当上客栈老板。“全都是石头,这个游客来了还挺受欢迎的,我现在在我家开了一个客栈,现在有三四十个房间了。”
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在他们村旁边太行山高速建成通车了,县里开发全域旅游。如今,村里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
2012年以来,邯郸市推进乡村旅游向高质量迈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十年完成改造农村公路770.8公里、创建省级美丽乡村561个。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8.5亿元。
盛夏时节,贯穿邯郸城区的滏阳河犹如一条玉带,碧波荡漾。它全长413公里,流经9个县(区)、145个村庄,摄影家闫洪图自小在滏阳河边长大,在2013年到2022年的近十年间,他用镜头记录着滏阳河的点滴变化。“2013年9月份,网箱养鱼严重地污染了水库,整个滏阳河污染特别严重。”
2013年,邯郸市果断采取清网行动,清除河道养殖网箱,随后清淤、疏浚、筑堤、植绿,全面打响焕新母亲河战役。
护一河碧水,育一方产业,蕴一城繁华。截至目前,滏阳河已完成堤防修复248.2公里、两岸绿化246.9公里,沿岸一批生态乡村、景观游园陆续建成……由滏阳河串连起来的一条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高质量发展带呼之欲出。
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邯郸市将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等重大机遇,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据《河北新闻联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