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报上说了
我的家乡,我的村 | 怀念家乡的黄糕

发布时间:2022-08-07 11:52:42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家乡的特产黄糕,是我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当中午吃上金亮亮的黄糕时,就会感到一股浓烈的黄米香气直扑鼻腔和五脏六腑,让人食欲大增,越吃越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出生在冀西北一个偏僻的山村——张家口蔚县柏树乡永宁寨村。家乡风情淳朴,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着五谷杂粮,其中黍子是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黍子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在《诗经》中就有记述黍子的诗句:“自昔何为,我艺黍稷”,可见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蔚州黄糕是用黍子做的,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享誉长城内外,是蔚县人人喜爱的美食和名小吃之一。吃糕泡菜,人喜爱的美食和名小吃之一。吃糕泡菜,荤素均可。只要有黄糕吃,不管是一块豆腐还是一碗酸腌菜,都能让蔚县人实实在在地吃上一顿喷香的饱饭。黄糕具有耐饥抗饿、热时柔韧、冷时铁硬的特点。故素有“蔚县人不担膘,有了黄米就吃糕”“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的说法。还有许多与黄糕有关的俗话,如“不吃油糕,不粘油手。”说的是官人两袖清风,不图私利的廉洁,“吃糕货”指但是能吃不能干的人,类似于普通话说的“饭桶”。


        无论豪门大族还是单门小户,每逢传统节日、高中升迁、婚嫁喜庆、满月圆锁、喜迁新居和宴请亲朋好友,必定做糕,并分送给各家共享美味和喜事。像大年初一、婚礼寿庆日吃炸糕,取“团圆美满”之意;因“糕”与“高”谐音,所以又有吃“喜糕”的说法,寓意步步登高、高升旺长。


        蔚州黄糕最为讲究的是女儿出嫁。这天,娘家人要蒸一块黄糕,搋好后,抹上麻油,冒着气泡,放到用于量米面用的木升子里。在女儿迈出家门时,从木升子上走过去,寓意从此以后步步高升。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家家还在为吃上饱饭而发愁。黍子属于低产作物,加上干旱,收成总是满足不了人们的肚子。人们只好吃不脱壳的黍子磨成面而做成“毛糕”度日,我们叫“黍子糕”。此后,“毛糕”成了蔚州人的代名词,蔚州被人们戏称为“糕国”,就连蔚州方言也被人们戏称为“毛糕调”。年轻的壮汉,能把一斤面的黄糕分三口咽到肚里,被人戏称为“毛糕贼(对吃大口糕人的戏称)。一年当中,也只有过年那一天才能吃上一顿黄糕。


       听父辈们常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村曾是敌我双方“拉锯战”的地方。伪大乡的无赖们来村里巡查时,中午要指派村公所人员必须给他们做“二黄饭”,就是黄糕和炒鸡蛋。同时,“二黄饭”也是乡亲们招待我方人员和亲朋好友的上等佳肴。


        那年月,物质匮乏,吃油也缺。除非是有重要的客人来或是过年过节,人们才舍得用麻油和面包上红糖或红豆馅,放到滚烫的油锅,炸成金黄色,口感外脆里嫩,香甜怡人。包红豆馅的叫“心里红”,包红糖馅的叫“心里甜”。直到现在,油炸糕也是蔚县人招待宾客的最高礼遇。


       说起吃油炸糕来,还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小孩没有吃过油炸糕,看见刚炸好的油炸糕,拿起一个咬了一口,那油糕里的红糖馅经热油一炸,早已化成了汤水,顿时顺着嘴角、手背流了下来,他光顾着抬高手背去擦,手中咬开的糖糕水又顺着胳膊流到背部,烫得他把糖糕扔了老远,逗得在场的人捧腹大笑。


        在人民公社时期,为了吃上糕,人们想到了好多替代品,引种过杂交高梁5号、6号,做过谷子糕(人们叫软谷糕),但它们总是涩而难咽,食不入口。吃起来咋也比不了那原汁原味的黍子脱去壳、碾成黄米磨的面做的黄糕好吃。能吃上纯黍子脱壳后做成的黄糕,成了当时每个人的心愿。


        即使这样,也难以保证一日三餐中吃上一顿黄糕。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去磨面坊磨面,那时我们村里还没有通上电,我们爷俩就背着粮食去五里外的柏树村、王家庄村磨面,一个口袋里装红高梁,一个口袋里装玉米,一个口袋里装黍子。到了磨面坊,我们先把红高梁倒出来,再倒上三分之一的玉米,用双手拌匀后,装回口袋里;然后把黍子也是倒出来,再倒上一半的玉米,也用双手拌匀后,再装回口袋里,然后才排队等着磨面。那时,人们对这种“光明正大”的“掺假”行为都司空见惯了,非常理解,还互相“取经”呢。


        那个年代,我们农村都是烧柴禾做饭,我娘在大锅里做红高粱糕和黄糕(实际上没有去皮,我们叫毛糕)给我们吃。吃饭的时候,我娘和我爹都吃红高梁糕,而给我碗里盛的是黄糕。有一次我就问我娘:“为啥要做两样饭,咋不做一样的黄糕吃?”娘就说:“大人都不爱吃黄糕,你年龄还小,你吃吧!”随着我渐渐长大,已成为人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父母所谓的“不爱吃”,其实哪里是他们真的不爱吃,分明是他们舍不得吃,而故意把好吃的黄糕让给我们吃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我们村也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农民种什么有了自主权。父母把分到的一亩八分自留地全都种上了黍子。有一年的中秋节,我去磨面坊用黍子磨面,加工时把黍子先放在碾米机里脱了皮,再也没有往黍子里掺杂玉米、高粱什么的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吃上了“真材实料”的黄糕。


        如今,我们再也不为吃不饱饭而发愁了。昔日的红高粱糕现在巳很少有人吃了,但作为降糖膳食,它却备受糖尿病患者的青睐。如今我们所说的糕就是指蔚州黄糕,即把黍子去壳后磨成黄米面做的糕。蔚州人每天中午会必不可少地吃上一顿黄澄澄、冒着油气泡儿,而且又酥软又筋道,还散发着淳香味儿的黄糕。


        每当我从外地回家时,第一顿饭就是特意让老婆给我做一顿黄糕。我出差时也每次从家里带上一些黄米面去,能在外乡吃上家乡的黄糕,甭提心里感到多幸福了!


        在蔚州,无论是在星级酒店、中档饭馆,还是路边小摊,主食中都有黄糕。那些来蔚州的外地人,都会点上一盘油炸糕,吃得非常尽兴愉快。


        如今,蔚州糕面不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饮食文化而存在,而成为了一张地理名片远扬四方。黄糕不仅仅是蔚县人喜爱的美食,它已走出县域地界,走向了全国各地,各地粮店里出售的糕面很多打着蔚县的牌子,用“蔚县黄糕”“蔚州第一糕”等旗号命名而开张的饭店比比皆是。蔚州糕也成了蔚县人向外界炫耀的资本。


        蔚州的黄糕是最有滋味的,它可以吃出田园的翠绿,吃出无尽的亲情和浓浓郁郁的家乡味儿。一日三餐中,能吃上一顿家乡的黄糕,就是一种“清福”,就是一种享受。


金万泉


(作者为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永宁寨村人,曾在乡政府从事过文字工作,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 无论辈辈讲传的英雄神话,无论记忆深处的炊烟小溪,无论东家叔婶的爽直热情,无论西邻兄妹的勤勇好学,每个人都对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或有千般回忆或有万分盼祁。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传播栏目——“我的家乡,我的村”邀您真情讲述:可一段故事、可一个物件、可山水草木、可亲容笑颜、可前豪气悲歌、可今振兴壮迹……


征集热线:0311-87111403 
邮箱:251939185@qq.com
微信:国+社区网

抖音:私信国+社区

快手:私信国+社区




推荐阅读

天天奇闻汇|(3月28日周四)|河北发布清明节消防安全提示;石雄城际铁路最新消息

2024-03-28

今起至本周日,石家庄多条公交线路将临时调整→

2024-03-28

“土布·情,时代记忆”首届“原村”杯诗文大赛圆满结束

2024-03-28

新华区鑫城社区:志愿服务“赶大集” 贴心项目暖人心

2024-03-28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