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校外推动科教场馆、创新中心等资源进一步开放,我省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将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按照《方案》,我省各地中小学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不低于10%的教学要求,每年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次数不少于一次,倡导探究、实践等多样化学习方式。
同时,在"国培计划"中设置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提高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加强教师科学素养培训。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项目,试点推动建设一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和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
《方案》鼓励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组织高层次人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科学探究活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牵头的各类创新中心、科研平台,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原则上应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方案》提出,各地市要加强校内外联动,积极推动科学教育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进一步开放资源,引导中小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省教育厅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处长 刘殿波:
要利用好校内科学教育课程,第二个就是利用好社会的资源,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加深对科学教育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真正的对科学充满兴趣,理解科学的意义在哪里。(河北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