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医院脾胃二科副主任 贾文文
5月5日进入立夏节气。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雷雨增多,万物进入生长旺盛期,人体的生理和代谢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季节变化,保持健康,立夏前后的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饮食:调养脾胃,祛湿清热
立夏时节,湿热交蒸,脾胃变得脆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受损会影响营养吸收和水液代谢。因此,饮食调养需遵循以下原则:
避寒就温,健脾祛湿 减少生冷食物摄入:立夏后,冷饮、冰镇水果等虽能解暑,但容易刺激脾胃,导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常。应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富含膳食纤维,能温润滋补脾胃;山药也是养脾佳品,具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功效。食用健脾祛湿食材:立夏后湿气加重,湿邪易困脾,阻碍脾胃正常运化。可适当食用芡实、白扁豆、冬瓜、薏仁等食物。
增酸减苦,补充水分 增酸减苦:中医认为,立夏后应遵循“增酸减苦”的原则。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等,能够收敛汗液,防止出汗过多耗气伤阴;而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等虽有清热功效,但此时心气渐旺,过多食用苦味易损伤心气,需适当控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立夏后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除了多喝白开水、淡茶水外,还可适当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豆类等,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预防倦怠、乏力等不适。
起居:规律作息,保暖护腹
保暖护腹,避免受寒 随着气温上升,人们往往过早穿上单薄衣物,甚至露出腰腹。然而,腰腹部位分布着神阙、关元等重要穴位,直接关系到脾胃健康。因此,在立夏后仍需注意腰腹保暖,睡觉时盖好被子,避免空调冷风直吹腰腹,防止寒邪入侵损伤脾阳。
规律作息,养心安神 晚睡早起,增加午休:立夏时节,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处于向外舒展的状态。此时要顺应自然变化,晚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可适当午睡,以缓解疲劳。选择轻薄透气衣物:衣物应选择棉质、麻质等天然纤维材质,这些材质透气性和吸湿性好,能让皮肤呼吸,使汗液及时排出,防止湿气在体表积聚,以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运动:适度运动,促进运化
选择合适运动 舒缓运动:立夏时节,运动宜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在烈日下剧烈运动。散步是简单有效的养脾运动,饭后半小时,在公园或小区慢走,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太极拳动作舒缓,能调节呼吸,增强腹部肌肉力量,促进脾胃运化,且运动强度适中,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针对性保健运动:如仰卧起坐,能锻炼腹部肌肉,刺激腹部穴位,增强脾胃功能;揉腹也很有效,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腹部,每天10-15分钟,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腹胀、便秘等问题。
注意运动细节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出汗导致阳气外泄、津液损伤。运动过程中,要遵循“少量多次”的补水原则,及时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运动后,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以免导致毛孔收缩,使湿气和热气无法排出,引发身体不适。
养生:保持平和,防“情绪伤脾”
调节情绪,静心养神 立夏后,天气闷热,人容易出现烦躁情绪。中医有“思虑伤脾”的说法,过度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练习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也可与朋友聊天、下棋,转移注意力。当感到压力大时,不妨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让大自然的宁静平复烦躁心情,为脾胃营造良好的内环境。
适量社交,愉悦身心 多与朋友、家人交流沟通,避免情绪压抑,也可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郊游、赏花等,以愉悦身心。通过社交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增强心理韧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