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 由郑晓龙、安战军执导,刘戈建编剧,曹平担任总制片人,罗晋、马思纯领衔主演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侦察英雄》正在河北卫视黄金档热播。该剧聚焦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被称作“尖刀上的刀尖”侦察兵这一特殊兵种,讲述了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传奇故事。
另辟蹊径聚焦侦察兵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侦察兵作为战争的先驱者,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为部队提供宝贵的信息和支援。导演郑晓龙称,选用侦察兵这一独特视角切入的用意,是因为侦察兵最能表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作战意志和作战能力。“侦察兵在部队当中属于特种部队,他们的作战能力和个人素质都非常高。侦察兵需要了解敌军部队的调动目的、战斗部署等,这在战场上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对敌人不了解,想打赢战争是非常困难的。”
侦察兵故事的骨架搭建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注入鲜活的“血”和“肉”。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的英勇事迹和真实战例,为《侦察英雄》提供了宝贵的故事资源。“剧集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精巧的情节编排与叙事技巧,力求为受众呈现最贴近真实的抗美援朝故事。”郑晓龙表示,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战场的惨烈以及战士的英勇,主创团队深入挖掘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例,经过艺术加工融汇为故事情节。其中,42军营救文工团女兵的战斗、奇袭武陵桥的壮举以及奇袭白虎团的胜利等,都在剧中得到了精彩呈现。剧集不夸大、不渲染,只求真实地再现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让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与伟大。
多维视角,勾勒战争的真实面貌
《侦察英雄》的切口很小,它的主角是一支建立奇功的侦察小分队,在罗晋饰演的侦察科长梁辰的带领下,小分队完成了多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剧和导演在看似“小处”的格局里,展开围绕战争、历史、青春的多层叙事,也通过武戏与智斗、敌我双方等多维视角,尽可能以小见大地勾勒战争的真实面貌。
战争题材,枪林弹雨的武戏是历史的刚性框架所决定的,许多都有着残酷的数字佐证,比如武器装备的对比悬殊,比如英魂埋他乡的累累白骨。论战争场面,《侦察英雄》有同类题材常见的阵地战、运动战、穿插作战,也可见闯关卡、炸桥梁、攀峭壁。甚至,剧中有不少谋略反转。颇为烧脑的智谋较量里,攻心计与反间计先后上演,不被降智的敌手和技高一筹的志愿军战士短兵相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广播喊话和四面布点的哨声都能在敌人内心攻城拔寨,英语、朝鲜语、中文的方言则轮番成为或通关、或加密的工具……多元的战争细节为观众提供了同类题材里新鲜的观感。
从凡人底色着力,探寻英雄的铸成
《侦察英雄》塑造侦察兵,但剧作重点并不在张扬炮火灼热,也不是为了刻画艺高胆大、“十项全能”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向历史的肌理深挖,从凡人底色着力,去找寻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传奇功勋里,是什么铸就了志愿军的强大意志力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在主角团侦察小分队里,梁辰机智英勇,李万福粗中有细,金哲舍生取义,莫日根弹无虚发,齐禄则识图认路、战场经验丰富,他们环环相扣,组成了协同作战的团队。他们是英雄,也是凡人。剧作通过还原他们人之常情的一面,让观众从共情中触摸战争残酷的一面、揣度凡人成为英雄的了不起一面。
文艺作品传递营养与力量
在郑晓龙看来,一个好的故事需要环环相扣,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推进都需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使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而对于《侦察英雄》为什么选择河北承德作为拍摄地?是因为那里的植被和山川样式与朝鲜战场比较接近。为什么《侦察英雄》夜戏和外景戏多?是因为抗美援朝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志愿军侦察兵常常是靠近战、夜战去打赢敌人。战场上的各种谋略和战术,如疑兵之计、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等,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真实战场形势的深入分析专门设置的,经得起专业推敲。
“该打的仗都打完了,后辈就不用打了。”这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优秀文艺作品应该是富含营养的、有骨血、有血气的作品,《侦察英雄》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要人们铭记那个时代的英雄,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