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中那尔那茜饰演的女主角胡商商会会长阿弥塔,是个在原著中没有的人物,戏份非常多。这个角色无论从妆容、造型到表情,尤其是表演方面,都引发观众不满。那尔那茜也被打上“资源咖”的标签。而这种不满在“定向委培风波”发酵后,迅速转化为对艺人职业伦理的全面审视。
演艺人员作为公众人物,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应当以身作则,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然而那尔那茜自称上海戏剧学院定向委培生却违约出国的言论,却凸显其诚信缺失,成为点燃舆论的关键引线。之后,商业代言的快速剥离更凸显行业反应的激烈程度,众多品牌相继切割,形成“代言雪崩”效应。这种品牌方的集体避险行为,本质上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保护——当艺人被贴上“不诚信”标签,其商业价值的崩塌速度远超作品下架。而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及待播电影《镖人:风起大漠》将其从主演名单除名,也显示出对艺人品行问题“零容忍”的行业共识。这种“行业自净”行为并非首次,近年来,因言论、道德问题被抵制的艺人不在少数,一旦艺人发生信任危机,从个人发展到行业生态都会受到冲击,且很难再重获公众的包容。
文艺作品作为价值观传递的重要媒介,其创作者与演绎者的言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而艺人的个人品行也不再是私人领域事务,而是关乎社会示范效应的公共议题。那尔那茜事件中,网友对其“上海戏剧学院定向委培生”身份的质疑,本质上是对“特权通道”破坏规则公平的集体焦虑,这种情绪通过艺人形象放大,最终演变为对整个行业生态的信任考验。
那尔那茜从《长安的荔枝》主演到被多方除名的经历,犹如一部浓缩的行业警示录。《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历经艰险运输荔枝的故事,本是对“一骑红尘”背后民生疾苦的反思;而现实中那尔那茜事件的演进,则成为观察娱乐圈生态的鲜活样本。当行业用更严格的品行标准筛选艺人,当观众用更理性的目光审视作品,中国影视产业才能在流量与质量、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中,走向真正成熟的发展阶段。这或许是“荔枝劫”留给行业最宝贵的启示——在追求艺术与商业成功的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德艺双馨,才是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张惠菊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26期(2025年6月27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