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河北广播电视报记者 秦媛) 从演播室里追求“完美播报”的青涩新人,到穿梭在民生现场的调解能手,三年间,“00后”主持人赵法祥用脚步丈量土地,在“鸡毛蒜皮”中触摸时代脉搏,完成了从新闻“旁观者”到民生“记录者”的蜕变。
从演播室的青涩到风雨中的蜕变
2022年盛夏,22岁的赵法祥以实习主持人身份站在河北广播电视台的演播室,一场自认为完美的新闻直播,却被前辈一句“少了人间烟火气”点醒,让他开始重新思考新闻人的使命。
刚走出象牙塔的赵法祥,入职首日便直面沉重课题——帮助59岁环卫工阿姨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看着这位母亲颤抖的双手和含泪的眼神,赵法祥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新闻工作的分量。连续多日跟随民警排查、调取监控,甚至彻夜蹲守网吧,当见证母女重逢相拥而泣时,赵法祥终于懂得:新闻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传递人间温度的桥梁。
2024年12月,毫无相亲经验的赵法祥接到棘手任务——调解彩礼纠纷。在邢台调解现场,经过一天的努力,双方终于达成退款共识,但却坚持需介绍两人认识的媒人在场。面对远在石家庄的媒人,赵法祥大胆提出“云端调解”,最终以和媒人线上视频见证退款促成和解。村长一句“你们这代人有新解法”,让赵法祥领悟到: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民生的破局利器。
淬炼于“琐碎”,触摸时代的民生脉搏
加入民生调解栏目《小吴来帮忙》后,赵法祥的日常被“琐碎”填满:调解200元健身课纠纷、劝和因垃圾桶起争执的邻居、处理“奇葩”彩礼难题……起初,赵法祥也曾自嘲这些“鸡毛蒜皮”与大学所学相差甚远。没有想象中的惊险刺激,只有“大爷大妈您消消气”、“叔叔阿姨咱慢慢谈”的耐心周旋。直到帮助一位货车大哥追回被扣押一年的绿本,当货车大哥满含热泪,颤抖着握住赵法祥的手说出“全家就指着它讨生活”时,赵法祥才顿悟:民生新闻的“小”,实则是时代的“大”。每一件“鸡毛蒜皮”都是百姓生活里沉甸甸的“头等大事”。
如今,赵法祥的采访包成了移动的“民生百宝箱”,常备创可贴和藿香正气水,一个守护受访者,一个关照自己;每次完成报道后,赵法祥都会往办公室的绿植盆里添一把土,让泥土的质朴时刻提醒自己:新闻人的根,永远要扎在大地深处。
扎根民生沃土,用脚步丈量青春答卷
当频道征集前线记者时,赵法祥总会第一时间高高举手。零下15℃的寒冬,他曾钻进冰窖般的地沟,与维修工一起寻找供暖故障症结;漫天沙尘席卷春耕田野,他迎着飞沙护紧话筒,确保完成直播。从聚光灯下的演播室到矛盾交织的调解现场,从暴雨倾盆的街头到风雪肆虐的旷野——三年淬炼,让赵法祥彻底褪去了青涩新人的印记,真正成为了一名扎根泥土的民生记录者。
如今,赵法祥不再执着于“完美播报”,更愿将镜头对准生活的褶皱,去捕捉那些微小却真实的温度。采访本上沾满泥土,镜头里记录着人间百态,昔日的“学生气”早已化作脚踏实地的坚实力量。面对“00后记者有何不同”的提问,赵法祥说:“我们既能用无人机捕捉时代图景,也愿俯身倾听百姓心声;既能玩转新媒体传播,更懂得好新闻永远要从沾满泥土的‘脚底板功夫’中诞生。”在这片基层的沃土上,赵法祥用脚步丈量民生的厚度,用汗水和热忱书写着属于“00后”这一代青年的青春答卷。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27期(2025年7月4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