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本报专访
《浴血荣光》:总台这部大剧如何解码人民军队成长史诗?

发布时间:2025-07-30 12:49:25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国+社区新媒体报道  在《浴血荣光》的光影里,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的接力,而这份接力,终将照亮更长远的征程。




       随着毛泽东在文家市擘画根据地蓝图,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开进,播撒革命火种……央视一套《浴血荣光》中,这一幕幕镜头的推进,让观众心中涌起澎湃情绪。

       这部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龙岩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直属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组织创作生产,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出品的4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正以独特的叙事魅力与厚重的历史质感成为荧屏焦点。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又值“七一”建党与“八一”建军双纪念日,《浴血荣光》的播出既是对革命先辈的深情缅怀,也以“活教材”的形式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鲜活力量。

       该剧从筹备之初就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其厚重的创作底色与权威的制作班底,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荧屏上有了可感可触的温度。




历史纵深:从南昌城头到遵义灯火的建军密码

       《浴血荣光》开篇于1927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马日事变”后的长沙火车站,反动军警的刺刀与青年学生的抗议传单形成鲜明对峙,徐特立逆着人群与街头抛撒传单的儿子徐笃本隔空相望。这组无声镜头以强烈的视觉张力,浓缩了“革命危急时刻”的窒息感,让观众深切体会到历史转折的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剧集开掘新的叙事视角,以“党的建军路线”为主线,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从初创到成熟的“密码”,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要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核心地位是如何历史性地形成的等重大命题,并以充沛的细节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等历史事实。




       剧中清晰地呈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形成的三个关键阶段: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宣告“人民军队”诞生;三湾改编中,“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创新落地实践;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这些情节不仅还原了历史,更让观众明白,一支新型军队的锻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在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剧集在呈现革命征程的过程中有种流动的纵深感——从三河坝战役的战壕到井冈山会师的龙江书院,从湘江战役的浮桥到遵义会议的煤油灯,红军行军路线串联起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从绝境奋起”的精神轨迹。

       在中国电视剧创作版图中,完整呈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形成历程的作品相对稀缺,而《浴血荣光》以“党的建军路线”为主线,聚焦1927至1935年那段“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精准填补了这一空白。




群像光芒:从领袖风骨到布衣丹心的信仰图谱

       《浴血荣光》的动人之处,还在于打破了革命历史剧的“符号化”叙事,用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立体的“信仰光谱”,让观众看到当时中国的进步青年的崇高理想,真切感知那段艰苦岁月里无数生命在信仰之火中淬炼出的光芒。

       剧中对革命领袖的刻画极具层次感。如毛泽东在秋收起义筹备期间面对随意拿百姓粮钱等违规行为,坚持“革命队伍必须纯洁”,整顿军纪,体现了对原则的坚守;文家市会议上,他力排众议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展现出远见卓识。朱德在三河坝分兵时,面对三万敌军坚守三天三夜,通过动员官兵重振信心,刻画出“铁血元帅”的硬汉柔情。一贯儒雅的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前夜,因张国焘的阻拦也拍起桌子,展现出其坚定的革命决心。




       在领袖形象之外,平民群像的刻画同样细腻地勾勒出历史的肌理。闽西裁缝林育才一家为党的事业奔走:跑交通、递情报、组农会、做军服,家中子弟更毅然奔赴战场——他们既是“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更是八闽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鲜活见证。当林家兄弟穿着母亲亲手纳制的布鞋奔赴烽火战场时,平凡人的革命奉献跃然屏上,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央苏区闽西核心区的形成轨迹及其历史贡献。

       青年革命者的成长弧光同样令人动容。卢德铭在秋收起义前给家人写信,字里行间满是“打下长沙就回家”的憧憬,转身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中弹牺牲,遗体上覆盖的工农革命军旗帜,成了理想主义最悲壮的注脚;杨开慧灯下为毛泽东缝制长衫时,指尖划过布料的温柔,与她毅然当掉镯子买武器的决绝,诠释了革命女性“柔情与钢骨并存”的特质……




艺术匠心:从场景复刻到情感共振的历史叙事

       《浴血荣光》的质感,源自创作团队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艺术的雕琢。此次创作更汇聚了《古田军号》原班人马,王仁君等演员带着多年积累的思考与学习再度投入,正如他们所言,“希望通过作品接受观众检阅,把沉淀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

       总导演陈力作为深耕红色题材的资深创作者,将《海棠依旧》《古田军号》中积累的叙事经验融入其中,不仅节奏上张弛有度,同时以电影级的艺术追求打磨每一个细节,她对“真实”的坚持近乎严苛——

       拍摄场景必选历史事件发生地,如望云草室、苏家坡的“主席洞”(一间狭小阁楼,机器架好后几小时无法下楼),让观众直观感受“老一辈在简陋空间完成宏大伟业”的震撼;连战士宣传标语中的“错别字”(如“打倒广州去”)都予以保留,只因这恰是当时军队多为文盲、在学习中成长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夜景拍摄,她坚持“不白天拍夜戏”的电影级标准。饰演陈菊岭的演员陶慧敏便回忆:家中戏份多为夜景,拍摄常从午后持续至次日凌晨,杀青当日更是拍到天亮,这份严谨让历史场景有了不加修饰的真实温度。

       演员们同样全情投入。270天实景拍摄全程摒弃绿幕抠图,王仁君第四次塑造毛泽东,王志飞穿上朱德军装,张一山再次挑战林彪……正如陶慧敏所言,“这类题材的英雄人物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对角色的深度沉浸,让表演跳出“模仿”的桎梏,真正抵达“神似”的境界。

       剧中精心设计的抒情画面,细腻铺展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恢宏激烈的战争场景、激情澎湃的斗争画面,则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震撼观感。

       南昌起义的炮火全景中,穿插着战士们愤怒中带着紧张的面容、扣动扳机时颤抖的手指,微观细节与宏大场面形成张力;井冈山会师的壮阔进程里,卢德铭、王尔琢、夏明翰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被自然融入叙事,让胜利的来之不易有了具象注解。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交织”的处理,让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度形成鲜明碰撞,情感力量更能直抵人心。

       场景与道具的复刻更显考据功力。据了解,剧组辗转“古田会址”“长汀古城”“丁屋岭”等革命原址拍摄,细节之处尽显历史真实感,不仅以期高度还原历史真实瞬间,而且凸显了福建特色,展现了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前赴后继和巨大牺牲,更说明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会双向奔赴。

       《浴血荣光》的意义,远不止于“重现历史”。从闽西百姓为红军缝棉衣到新时代“军民共建”的实践,从三湾改编的“士兵委员会”到如今的“基层民主”探索,革命精神的传承从未中断。在《浴血荣光》的光影里,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的接力,而这份接力,终将照亮更长远的征程。犹苒苒



推荐阅读

天天JIA+(7月31日周四)河北: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育儿补贴,申领时间定了!

2025-07-31

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丨河北各地各部门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

2025-07-31

省台名主播丨季泓光:用声音丈量时代,以专业传递新闻

2025-07-31

金马二社区组织青少年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南京照相馆》

2025-07-31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