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河北广播电视报记者 冀杰)从“爱说话”到“会说话”,季泓光用青春与汗水走出了一条收获满满的成长之路。六年的新闻主持工作,他不仅在镜头前磨砺专业素养,更在静水流深中探寻新闻真谛。本期带您走进河北广播电视台主播季泓光,感受他如何以沉稳之声传递新闻力量。
从“爱说话”到“会说话”的成长之路
高中时代的季泓光是个出了名的“话痨”。课堂上总能见到他积极发言的身影,课余时间也常常与同学谈天说地。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文娱活动、晚会更是他的主场舞台。凭借着这份与人交流的天赋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在接触播音主持艺术和参加艺考的过程中一路顺遂。那时的他单纯地认为,播音主持就是“把话说得好听”。
然而,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第一堂专业测试,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这场考察吐字归音等基本功的综合测试,让初入专业领域的季泓光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成绩惨不忍睹。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当自己信心满满地完成专业展示后,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他气息不稳、归音不到位、吐字浑浊等问题。在随后的小课学习中,通过反复对比同学们的优秀表现,季泓光才真正意识到基本功对声音表达的重要性。从那天开始,以前那个“滔滔不绝”的季泓光不见了。直到现在,开口前三思逐渐成为了季泓光播音时的习惯,在日常,身边同事们总会给予季泓光“温和谦逊”“踏实肯学”的反馈,与他合作总是可以轻松又顺利。正是这段大学时光的经历,让原本心浮气躁的他开始沉下心来,潜心钻研语言表达的艺术,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喜欢说话”与“好好说话”之间的巨大差距。
始终对镜头、话筒抱有敬畏之心
到2025年7月,季泓光从事新闻工作已满6年。时至今日,每次面对镜头报出节目呼号前,前辈的教诲仍会在他耳边回响。在同事眼中,镜头前的季泓光总是从容不迫,直播时精准高效,配音时一气呵成。但鲜为人知的是,每次录制前,他都会不自觉地反复调整肩膀角度,开播前必定要清清嗓子。这些细微的举动不仅透露出他的紧张,更折射出他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之心。在季泓光的手机里,收藏着从2018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播音部实习时保存的普通话读音提示,从常用词、容易读错词汇总,到人名地名、专业名词、生僻字等等,足足25页之多。还有一张照片是与恩师贺红梅老师的聊天截图,提醒他要时刻保持自信,坚持打开口腔训练,把内容播报清楚。他说:“没事的时候就爱拿出来看看,温习一下。”在他眼中,那个黑色的镜头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连接千家万户的窗口。“镜头不会说谎,它只会放大你的一切。”这句话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深刻的座右铭。“自己说出的每个字,都可能影响屏幕前观众的选择与判断。”他说。
永葆“新人”心态 在静水流深中寻找新闻真谛
“保持菜鸟心态不是故作谦虚,而是给成长留足空间。”这是季泓光经常告诫自己的话。在他的书房里,至今仍珍藏着中传毕业时老师的赠言:“当你觉得游刃有余时,恰恰该警惕了。”六年来,这张字条跟随他走南闯北,始终如新。尽管在观众心中,他是那个阳光帅气的“95后”新闻主播,但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反复回想工作中的种种“出糗”瞬间:因肢体语言过于丰富被观众调侃“多动症”,又或因表情管理不当被批评“苦大仇深”。这些逆耳忠言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他深知完美难以企及,但永远可以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
与大多数同行不同,季泓光从不刻意追逐收视率排名,也很少参加各类主持人大赛。他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复盘每一次出镜表现上:某个词语的咬字是否清晰?即兴点评的逻辑是否严谨?甚至连导播随口的一句建议,他都会认真琢磨。在他的工作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昨天的自己。”
这种内省的性格特质,反而让他在新媒体转型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2021年,季泓光在报道珠海航展时,创新推出了“V观航展”系列vlog。从策划到出镜,从配音到剪辑,他全程亲力亲为。凭借精准的热点捕捉能力和独特的网感,这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反响,作品被人民日报等央媒多次转载。他始终坚持不刻意使用播音腔,用最自然的状态面对镜头。他说:“播音员主持人不是表演,而是服务。”这是季泓光对职业的诠释。在这个追求“快”与“响”的传媒时代,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安静的力量同样可以掷地有声。当别人还在比较谁的声音更洪亮时,他选择做那个把每个字都说进观众心里的人。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0期(2025年7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