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河北广播电视报记者 张惠菊)在河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的直播间里,黄宁总能用他悠扬富有磁性的声音抵达听众心底。三个月前,他获得了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深耕播音领域20年的肯定,更映照着他从乡音少年到行业先锋的成长轨迹。本期,我们走近黄宁,看这位用声音连接时代的主持人,如何以热爱为笔,在时光里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从“发音问题生”到专业主持人
黄宁的播音启蒙,藏在行唐县乡村的广播匣子里。父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广播员,那个会“说话”的小盒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小学时一次生病到市里医院,他偶然听见父亲用普通话与医生交谈——原来父亲藏着这样一副好听的嗓音!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像一道光照进了少年的心里。
高中时,黄宁用5元钱买了台收音机,每晚学习间隙,电波里的声音成了最温暖的慰藉。高三填报志愿,他毫不犹豫勾选了播音主持专业。可大学第一课,当听到他的读音,看到他的口腔发音形状时,老师的一句话给了他当头一棒:“你这样的发音,怎么想学播音?”
没有退路,便只顾向前。他把康辉的播报当作“教科书”,没日没夜地听录音、练发音;清晨的湖畔、傍晚的操场,总有他练声的身影;老师办公室里,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地纠正,他能反复练上几十遍。大一开始,每个寒暑假他都主动跑到电台实习,天不亮就到办公室整理稿件,对着前辈的录音逐字琢磨断句与语气,纪青云、边疆等老师被他的韧劲打动,手把手教他控场、备稿。“播音容不得半点应付,热爱才能走远”,前辈们的话,成了他刻在心里的准则。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通了”,所有的发音问题都得到了彻底解决。而且从稿件理解到现场控场,从模仿到形成个人风格,那个曾被质疑的少年,在汗水里完成了蜕变。
青年引领者:用声音传递力量
入职河北广播电视台后,黄宁被分配到旅游文化广播。热血青春遇上广阔平台,他像海绵吸水般成长:新闻、汽车、房产、旅游……多类型节目里都有他深耕的身影;《警方报道》《今日资讯》等电视栏目配音,他也积极参与其中。近期,他开始主持《992阳光体育》,更是主动打造“可听可看”的广播新形态,让传统媒体焕发年轻活力。
除了日常主持,黄宁连续三年在省直机关演讲比赛中夺冠。“演讲不是念稿,是把心掏出来”,为写好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无腿老兵马三小等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演讲稿,他深入采访、查资料,稿子修改数十遍。登台前,他会把稿件背到“像呼吸一样自然”,再配上自己精心剪辑的音乐,让每句话都带着温度。主办方打趣:“黄老师你不要再来了,再来的话当评委吧。”百余场大型活动中,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省教师节晚会、省五一劳动奖章表彰大会、脱贫攻坚表彰会……作为“省青年讲师团”成员,他走进机关、校园、社区,讲述吕建江、塞罕坝、保定学院支教团的故事。讲到扶贫干部的事迹时,那些扎根深山的赤诚,总让他哽咽落泪,台下听众也常跟着红了眼眶。“能让更多人听见时代的声音,是我的幸运”,黄宁说。
“爱心助学,圆梦行动”是黄宁坚守多年的阵地。每年他和同事都会走遍河北各地,采访贫困学子,在《爱心助学特别节目》里讲述他们逆境求学的故事。他们还带着孩子们走进骆驼湾、塞罕坝、西柏坡、李大钊纪念馆、雄安新区等一个个火热的时代场景,砥砺奋发进取的青春力量。黄宁常说:“帮扶是小事,但能激励一代人,是大事。”
作为省市青联委员,黄宁始终将“服务青少年成长”融入履职实践。他组织参与多场省青联“关爱青少年送温暖”行动,助力青少年在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参与市青联“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结成帮扶互助小组。他还是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故事,发掘校园“金话筒”。“播音主持给了我影响力,就得用来做有意义的事”,他的付出换来了“冀青之星标兵”“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十佳音乐节目主持人”“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众多荣誉。但他更珍视的,是孩子们喊他“黄老师”时眼里的光。
双向奔赴:家庭是最暖的港湾
黄宁的家庭,是他奋斗的底气。妻子桑桑是他的大学同学,同为河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两人曾搭档主持节目,是圈里知名的“夫妻档”。工作不忙时,黄宁会主动当“奶爸”,陪两个孩子读绘本、做游戏。“她懂我的执着,我懂她的付出”,这份双向奔赴的理解,成了黄宁生活中最暖的底色。
年过四十,奖杯早已堆满书架,但黄宁仍保持着初入行时的热忱。“播音主持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责任”,他说,“用心做好每件事,时光总会给答案。”从行唐县的乡音少年,到点亮无数人心灵的播音先锋,黄宁用20年证明:热爱可抵岁月长,初心能照前路明。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1期(2025年8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