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陆川《南京!南京》全景式呈现南京沦陷后的悲剧不同;还有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从13个金陵风尘女子的角度切入,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有别;《南京照相馆》则借助一组小人物视角、影像克制的表达来完成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向往。对于各年龄层观众来说,都能各取所需,既完成了历史教育使命,又保证了观影体验,确实称得上近几年主旋律电影的新标杆。
影片故事灵感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寇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日军砍头、活埋、奸淫等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所震惊,他偷偷加洗照片制成相册,后相册辗转到吴旋手中,最终成为审判日军战犯谷寿夫的重要证据——“京字第一号证据”。
《南京照相馆》最令人称赞的是对人物群像的细腻刻画。每个角色都不是简单的符号化存在,而是有着复杂人性和真实情感的鲜活个体。阿昌起初是个畏死怯懦的邮差,一心只想逃离南京,在经历了日军的种种暴行以及与同伴们共同守护罪证的过程中,他的良知和勇气被一步步唤醒,最终完成了从“苟活”到“守护”的精神升华。当他被自称“朋友”的伪善日军摄影师刺伤,仍用尽最后力气说出“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时,这不仅是角色的觉醒,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和对侵略者谎言的有力驳斥。高叶饰演的林毓秀,从明星梦碎到绝望反抗,是战争中女性的缩影。王骁饰演的老金,从护家到举相机冲向日军,用生命捍卫尊严。
在影像表达上,《南京照相馆》做到了冷静克制。它没有过度渲染暴力血腥场面,而是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让观众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沉重与悲痛。比如日军在南京城实施的残暴镜头多以留白处理,日本兵摔死孩子的情节放在画面后景,将焦点更多地放在前景中人物的反应上,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那种悲愤与无奈。影片中的照相机也是精妙隐喻,日军快门声与枪声交织,使其沦为粉饰罪恶的工具;而照相馆的底片,终成审判铁证,完成从帮凶到证人的转变。
《南京照相馆》证明,主旋律不必全靠宏大叙事,小人物的命运褶皱亦能承载历史重量。吉祥照相馆的灯光灭了又亮,那束光不仅照亮底片,更照亮人们对正义与和平的向往。正如台词所言:“只要照片还在,历史就不会被忘记。”而我们也记得,和平永远有守护的力量。张惠菊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1期(2025年8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