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了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过去的一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为267天,优良天数比例72.9%;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部退出“后十”。今年上半年,河北PM2.5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4%;全省优良天数平均136天,同比增加20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4.9%。
地更绿了
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2024年,河北完成营造林63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13万亩,完成海岸线修复18.51千米,滨海湿地修复1048.12公顷。“十四五”期间,河北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3572公顷,其中责任主体灭失矿山4436公顷,历史遗留矿山9136公顷。
水更清了
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连续三年达到80%以上,劣Ⅴ类断面比例连续五年保持为零。形成有水河道4655公里,滹沱河等50条河道全线有水。白洋淀水质连续四年巩固保持Ⅲ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26个省级美丽河湖、191条(个)“幸福河湖”,串联起人水共生的诗意画卷。
生物多样性“家底”更加厚实
珍稀物种成为常客
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鱼类恢复至48种,新发现19种底栖动物。
衡水湖已记录鸟类33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时隔15年再度现身。
南大港湿地已记录的鸟类272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北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全国16个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中,河北占比超12.5%;全球60%以上的遗鸥在康巴诺尔湿地栖息繁殖……
一个个鲜活的数字,承载着满满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更是河北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4期(2025年8月22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