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本报专访
河北卫视黄金档正在热播——《以法之名》:张译、蒋欣解锁检察风云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5-08-27 13:02:12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国+社区新媒体报道  由傅东育、郑世龙执导,张译、李光洁、蒋欣等领衔主演的检察侦查剧《以法之名》正在河北卫视热播。作为首部反映检察机关“刀刃向内”监督工作的法治题材剧,该剧以高强度的情节叙事,打破了同题材表达边界。




“刀刃向内” 反常规叙事剧情“烧脑”

       “这种把‘检察自净’拍得如此生猛的剧,恐怕很长时间都难再遇到,且看且珍惜!”

       “整部剧的胆子够大,直接撕开司法系统的‘内伤’,敢把‘手术刀’往自己身上划。”

       “在扫黑题材蔚然成风的当下,《以法之名》如同一把‘向内切割’的手术刀,划开并突破了该类型剧尺度的新维度”……

       从观众的热评中不难看出,凭借烧脑剧情、反转再反转的悬念、正邪难分的立体角色,该剧引发了观剧热潮。《以法之名》以近年来全国政法工作中“扫黑除恶、打伞破网、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大背景为依托,从海东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的职责入手,首度聚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展现了检察侦查在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剧中,以第十一检察部检察官洪亮(张译 饰)、第一检察部检察官郑雅萍(蒋欣 饰)为代表的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稳慎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捍卫着司法公正。



 
文戏难拍 三年采访百位检察官
 

       不同于传统的法治题材剧,检察侦查剧相对缺少一线刑侦的动作场面,更多依赖抽丝剥茧的“文戏”。该剧导演傅东育坦言,“检察工作更像是‘幕后的正义守护者’,他们不能身着检察制服去侦查破案,而是在公安工作之后,承担起监督与纠错的重任。”“如何在有限的动作场景下,通过庭审辩论、审讯交锋的台词,营造出涉案剧必备的悬疑感与紧张感,成了横亘在创作之路上的巨大挑战。”在傅东育看来,《以法之名》最终找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从大量真实的司法实践入手,团队从确定选题到完成最终剧本,历经了三年的艰难历程。团队奔赴四个省份、十几个城市进行采风,从最高检到基层单位,采访了超过百位检察官,查阅大量卷宗,最终不断调整、反复推敲,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剧本。



 
呈现检察官的真实模样 让每个角色都带着人间烟火
 

       “所有故事的核心,都是讲‘人’。”《以法之名》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离奇的案件,而是案件背后那些“会犹豫、会疲惫、却始终守着底线”的检察官。剧中的检察官都是有出处的,他可能不是来自于单一的原型,而是几个人拼成了洪亮、几个人拼成了李人骏……为了让叙事既专业又不枯燥,剧组做足了功课。从最高检到基层检察院,他们旁听庭审、查阅卷宗,甚至跟着检察官体验办案流程。剧中的王春祥为嫌疑人争取给父亲上坟的机会,最终引发意外的情节,就源自基层的真实案例。李人骏的挣扎,源自检察官群体面对“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普遍困境;郑雅萍的锐利与柔软,映射着女性检察官在职业场域中的双重身份;就连戏份不多的张文菁,也带着年轻律师初入职场的理想。



 
突破题材边界 彰显法治精神的时代价值
 
       《以法之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敢于跳出传统法治剧的舒适区,将镜头对准司法系统内部的“自我革新”。在扫黑题材多聚焦外部打击犯罪时,它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司法腐败这一敏感议题,让观众看到司法系统在维护公正过程中,不仅要对抗外部的黑恶势力,更要清除内部的“蛀虫”。这种对现实的深刻切入,不仅拓宽了法治题材剧的表达边界,更让观众对司法公正的内涵有了更立体的认知——真正的正义,既需要对外的雷霆手段,也离不开向内的清醒与坚定。

       《以法之名》用烧脑的剧情、立体的角色、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法治佳作。它让我们看到,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有这样一群检察官,他们以法为剑,既斩向外部的黑暗,也直面内部的沉疴,用坚守与担当诠释着“以法之名,守护公正”的誓言。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4期(2025年8月22日出版)




推荐阅读

天天JIA+(8月27日周三)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来了;河北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2025-08-27

“河北五超”第三轮赛程发布,七大看点值得关注

2025-08-27

河北卫视黄金档正在热播——《以法之名》:张译、蒋欣解锁检察风云新视角

2025-08-27

煤机街社区举办“普及测绘知识,守护国家版图”测绘法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活动

2025-08-27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