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河北广播电视报记者 何静)“任何时候的再出发都不是为时已晚,而是恰逢其时。”这是河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栾武林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时的金句,也是他从铁路刑警跨界成为主持人的真实写照。如今,他参与主持《你好京津冀》《冀时全播报》等多档节目,既能沉稳播报新闻,也能和孩子打成一片主持少儿春晚,还能玩转《主播说反诈》等融媒体内容。近日,我们对话栾武林,听他讲述跨界背后的故事与坚守。

多面主持:做节目的绿叶,而非主角
提及同时主持新闻、少儿、综艺等风格迥异的节目,栾武林的核心逻辑很清晰:“主持人不是做个人秀,而是节目里的绿叶,得先吃透节目定位,再把自己融进去。”
在他看来,不同节目有不同的“话语密码”:新闻节目传递国家大政方针,必须自带庄重感,每一个字都要精准;文化综艺《我们的宝藏》需要带着观众一起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少儿节目则靠真诚——因为自己有孩子,他不用刻意模仿孩童语气,只需以陪伴者的身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最让他难忘的,是2023年1月的双晚会挑战。一周内,他先后搭档方琼主持河北少儿春晚与河北省文联文艺人才成果展演,前者是孩子们的欢乐舞台,后者是全省文艺精英的年度盛会。“压力特别大,但琼姐给了我太多启发。”栾武林回忆,少儿春晚前,方琼逐字帮他磨稿子,教他怎么用孩子能懂的话进行互动;文联春晚当天中午才拿到主持稿,方琼跳出文字,用自己的故事诠释家的意义,“那一刻我明白,最高级的主持不是念稿,是用真诚打通和观众的距离”。

融媒体转型:从“我播你听”到“即时互动”
如今,栾武林不仅是传统荧屏上的主播,还频繁出现在融媒体直播间、短视频里。在他看来,融媒体转型不是换个话术那么简单,而是和观众的沟通形式变了。
“以前播新闻是单向传递,我只要精准播报就好;现在做《博物馆里的海洋》融媒体直播,得盯着屏幕上的观众留言,预判他们会问什么,再跟着调整内容。”栾武林说,这就像上学时老师讲的“对象感”,但更考验即时反应。
这种转型也让他的工作有所改变:“以前只管台前播报,现在从策划、拍摄到剪辑都要参与。”但他觉得这是好事,“媒介从大屏变小屏了,但我们传递价值的核心没变,只是换了种观众更喜欢的方式。”

跨界追梦:从刑警到主播,底色从未改变
谁能想到,这位荧幕上从容的主持人,曾是一名奋战8年的铁路刑警?谈及转型,栾武林笑称是:“为了不留遗憾。”
“当警察是我儿时的梦,高考时特意锻炼身体考警校,后来做刑警,从事痕迹检验、案件侦破等工作,也算圆了梦。”但他心里一直藏着另一个爱好——上学和工作时,他常被邀请主持各类活动,“每次站在台上,都觉得特别踏实。”2018年,他做了个大胆决定:辞职考中国传媒大学。
这条路并不顺:第一年专业课成绩优异,文化课却没过;家人反对放弃铁饭碗,只有爱人全力支持。“但专业课老师的认可给了我底气,我想再试一次。”第二年,他如愿考上中传,从零开始学播音发声、稿件处理。
“有人说我折腾,但我觉得值。”栾武林说,两种职业看似无关,底色却相通。“当刑警是用法律保护群众,做主持人是用话筒记录时代、传递美好,本质都是为大家服务。”

未来:扎根河北,做燕赵文化的传播者
如今,栾武林又站在了新的起点——融媒体新闻中心向新媒体发力,他也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既要守好新闻主战场,也要打造有河北特色的内容。”
他计划做一系列“燕赵文化寻根”短视频:“都说‘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但是很多外地朋友不知道河北美在哪、文化根在哪,我们有责任记录和展示美丽河北。”
采访最后,栾武林再次提到“再出发”:“从刑警到主播,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我一直在‘再出发’。未来,我想带着河北的故事走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魅力。”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43期(2025年10月24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