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四川黄女士曾托人捐出一件白色蕾丝衫,因袖口水晶扣缺失,这一颗纽扣由长辈亲手缝补,细节独一无二。数月后,她竟在直播间看到同款,果断以88.89元拍下,收货后确认正是自己捐出的那件。
浙江一女子同样在直播中“邂逅”十年前捐赠的羊绒大衣,左胸那颗她亲手缝上的珍珠扣,与其余牛角扣格格不入,成为无法复制的“身份印记”。她花399元买回后,发现衣领内侧的红酒渍痕迹仍在,线脚歪扭如初。这些无法伪造的私人印记,成了揭开黑幕的铁证。
捐赠本是基于信任的善举,公众相信衣物将抵达真正需要的人手中,而非成为他人牟利的工具。然而,当“爱心捐赠箱”悄然演变为“二手交易中转站”,甚至与直播带货形成利益闭环,公益的纯粹性便被严重侵蚀。
这些乱象,实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公然违背。该法明确规定,捐赠必须自愿、无偿,禁止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捐赠财产的使用必须尊重捐赠人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挪作他用。受赠人接受捐赠后,应出具合法收据,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尤其重要的是,公益性社会团体受赠的财产及其增值属于社会公共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而将捐赠衣物转卖牟利,不仅违反了“无偿”原则,更涉嫌侵占公共财产,已触碰法律红线。
此外,《企业所得税法》对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有严格规定,要求捐赠必须通过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政府机构进行,确保捐赠行为的规范性与公益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捐赠渠道的合法性有明确要求。而那些打着公益旗号却行商业之实的旧衣回收企业,显然不具备相应资质,其行为既欺骗公众,也扰乱了公益秩序。对此,监管部门应依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法律法规,对旧衣回收行业开展专项整治,严查无资质运营、虚假宣传、挪用捐赠物资等违法行为。同时,应推动建立捐赠信息公示平台,实现从捐赠到受助的全流程可追溯。
公益不是生意,爱心不容算计。唯有让法律的利剑高悬,让监管的阳光普照,才能守护那份最初想要温暖他人的初心,让每一份善意都真正抵达它该去的地方。商谈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43期(2025年10月24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