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 大国之基在乡土,振兴之路见小村。2025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农民日报社联合河北广播电视台、长沙广播电视台、广西广播电视台等40余家广播电台打造的系列融媒报道《大国小村》,11月3日正式开播,用42个村落的鲜活故事,立体呈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图景。

从小岗村的“破冰”到十八洞村的“攻坚”,一条中国特色乡村发展之路,在历史的接力中,延伸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这条路标定了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在湖南长沙龙王庙村。在这里,种子被赋予‘中国芯’的使命。”
“我在河南登封袁桥村。六百年的戏台,如今是数字时代的‘竖店’新舞台。”
“我在福建洋埭村。几十年的针线活,如今是前沿的‘智造’艺术。”
“我在天津前干涧村。从‘三不管’到‘三家亲’,协同发展的暖流,融化了发展的坚冰。”

长沙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记者在龙王庙村采访。

深圳市宝安融媒记者在翻身村采访。
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在台江县台盘村采访。

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充满希望的中国。
河南省鹤壁市白寺村猕猴桃丰收景象。

航拍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被摆在优先位置,擘画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蓝图,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立足新征程,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从乡村振兴战略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的顶层设计正在这一个个具体的村庄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国小村’的故事,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扎实、最生动的注脚。”清华海峡研究院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中心常务副主任庄千飞感叹说。

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
新时代的乡村画卷,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当京津冀的暖流滋润边界村落,当共同富裕的硕果挂满枝头,当西部开发的春雷唤醒黄土高坡,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化作龙王庙村的稻浪、东岳村的文创、银河村的鹤影,我们看见,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壮阔交响里,最温暖、最动人的乐章。
2013年11月3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为中国乡村打开了一扇历史性的窗口。
2025年11月3号,我们站在《大国小村》的记录起点,从田野阡陌出发,走进42个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记录42次大国小村的深刻蜕变。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种子破土而出,果树挂满金秋,村庄挥毫泼墨——共同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做这壮丽征程的记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