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区新媒体报道(河北广播电视报记者 张惠菊)初见河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杨丹,是在十年前河北经济广播《创富非常道》直播间,那时的她活力如春日朝阳,神采飞扬地与企业家们畅谈商海浮沉。如今,她已转身伫立在河北三农广播《梨园风》的话筒前,笑容依旧灿烂,眉宇间多了几分传统文化浸润出的从容温润。“感恩生命里这两档恰逢其时的节目,它们像两位良师益友,教我成长,让我在最好的年华里活得热烈而有价值。”杨丹的话语里,满是对岁月的敬畏与对职业的赤诚。
2014年,杨丹接过了河北经济广播《创富非常道》的主持话筒。这档以企业家专访为核心的经济类节目,对年轻的她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那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经常前一天还没敲定嘉宾,就和搭档抱着百度搜来的企业家名录,一通通电话打下去,硬生生把嘉宾‘请’到直播间。”回忆起当年的闯劲,杨丹忍不住笑出声,眼底闪烁着青春的光芒。凭着这份敢想敢干的韧劲,杨丹将节目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当时电台的王牌栏目。九年时光里,她每天都在与不同领域的企业家对话,“相当于天天上免费的商业课,不仅锻炼了临场反应和沟通能力,更让我读懂了‘人’的重量。”杨丹坦言,比起商业知识的积累,更珍贵的是在与企业家们的交流中,窥见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追求。
2023年,由于客观原因,这档陪伴了她九年的节目停播。“节目就像并肩作战的老朋友,我迟迟舍不得说再见。”杨丹的语气里满是不舍,“但九年里,哭过、笑过、奋斗过、收获过,这份经历早已刻进骨子里。借着这次采访,我想正式和它道个别,也和那段热烈拼搏的青春说声谢谢。”卸下过往的荣光,她带着积累的沉淀,毅然迈向了新的征程。
转身“梨园梦”,邂逅传统文化之美
离开熟悉的经济领域,杨丹在《梨园风》制片人卢玲的带领下,跨界走进了戏曲的世界。面对全新的挑战,她拿出了当年做经济栏目时的拼劲。备稿、改稿、听戏、选戏……成了她的日常功课。“有时候一个稿件要改五六遍,一段戏要听几十遍,直到能准确传达其中的精髓。”杨丹说,在与戏曲的朝夕相处中,奇妙的变化悄然发生——往日里的焦躁烦闷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沉静与平和。虽然暂时还无法与资深戏迷那般深入共情每一处韵味,但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可以成为一座桥梁,讲述戏曲背后的故事,分享创作背景、专业知识与艺术家的风采。当我试着把戏曲当成一位朋友去了解、去对话时,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表达方式。”这份真诚与努力,渐渐收获了听众的认可。有一天,直播间的热线突然响起,一位老戏迷在电话里说:“杨丹,你主持得挺好。”这句话像一束光让杨丹心头暖意盎然。如今的她,早已把戏曲当成了好朋友,在直播间里从容自如地分享着这份传统文化的美好。

奔走“传播路”,一场触及灵魂的浸润
跨入梨园之门,杨丹便开始了在这片广阔天地里的辛勤奔走。“是卢玲老师领着我,看到了戏曲最真实、最鲜活的模样。”他们深入乡间,站在农村大戏台下,感受最原汁原味的燕赵戏韵。“河北梆子、老调、评剧、丝弦……每一种都韵味悠长。夏季高温闷热,演员们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厚重戏服,一丝不苟,一招一式绝不松懈。”除了下乡,“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更是让杨丹见证了戏曲的新生力量。“我们经常说走就走,奔赴全省的多所学校。”杨丹介绍,戏曲工作者们走进校园,通过趣味讲解、互动体验、经典片段展演等方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戏曲。“看到孩子们好奇地抚摸戏服、跟着哼唱选段,我就想,如果我小时候也能有这样的机会,或许早就爱上戏曲了。”
这些奔走的日子,让杨丹觉得无比充实,也让她看到了戏曲传承的希望。在河北省青少年美育戏曲繁星行动成果汇演的舞台上,一位两岁多的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唱出戏曲片段,童声纯粹动人;一位8岁的小姑娘,在家人的熏陶下学习戏曲,凭借字正腔圆的演唱和灵动传神的表演,斩获了第28届“小梅花”奖。“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我真的很感动,这就是戏曲的未来啊。”杨丹感慨道。
感悟“生活课”,从容奔赴未来
镜头之外,生活也给杨丹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几年前,我的父亲两次突发脑出血,病情危重。那段时间,我奔波在求医的路上,全家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轻言讲述。所幸,全家的坚持和父亲的顽强创造了奇迹。“经过积极治疗,父亲康复得很好,现在甚至能重新骑上自行车。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杨丹说,那段艰难时光,让她变得更加沉稳、有担当,也让她学会了在压力下调整心态,从容面对生活的风雨。
从商海访谈的意气风发,到梨园传扬的从容温润,杨丹的职业之路看似跨界,实则始终坚守着一份热爱与责任。“未来,我想继续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不断成长,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笑容灿烂的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也书写着一位媒体人对职业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46期(2025年11月14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