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向着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秦皇岛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米河头村的戴河生态园,满塘荷莲素雅清香,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整体环境优美壮观。但在十年前,这里的环境可是另一番模样。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米河头村党支部书记高俊平:“我们村搞养猪的非常多,污水直接排放到这个小河沟里边,环境是脏乱差。”
2012年,秦皇岛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围绕戴河流域自然资源,在小米河头村谋划建设戴河生态园,为改变家乡面貌,高俊平第一个站出来拆了自己的养猪场,谋求新发展。2015年,秦皇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高俊平又以基层河长的身份投入到水资源保护整治及生态园的建设中。如今小米河头村“旧貌换新颜”,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百姓带了商机,他们投身旅游服务行业,有了特色产品销售员、车船观光导游、自媒体主播等新身份。
围绕生态建设,秦皇岛市加大沿海海域治理,实行湾长制、河长制,推进植树造林和大气治理。开展增殖放流、开垦海洋牧场修复生态资源,完善渔船赎买制度、开展创业培训、鼓励渔民转产旅游民宿产业。如今,秦皇岛沿海地区的民宿规模已突破2000家,年均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
“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文化旅游是朝阳产业。秦皇岛树立国际视野,抢抓国家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洋强国建设以及河北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崛起带、环渤海港口群、打造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区等战略性发展机遇,依托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北方总部基地建设,以“体育+旅游+国际化”融合发展理念,打造成熟帆船产业项目与产品,擦亮“帆船名城”旅游名片。
160多公里沙细滩缓、景色旖旎的海岸线是秦皇岛滨海旅游的国际名片,223.1公里蜿蜒山脊间的长城遗址是彰显东方魅力的文化符号。近年来,秦皇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滨海休闲旅游带,推动社区旅游度假模式领跑全国,不断拓展帆船航海温泉体育旅游体验路线,加快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建设,重点打造长城文化体验旅游带,让诗和远方在秦皇岛“相汇”“交集”。
"京畿海岸,康养胜地",2016年,国务院批准在秦皇岛设立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以此为引领,秦皇岛结合国家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城市及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地区建设,不断集聚人才、项目和产业,集“医、药、养、健、游”于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成为释放消费活力的朝阳产业。2021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18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如今的秦皇岛将生态、旅游、康养完美结合,一个个新兴产业,一大批高端项目,吸引了众多战略投资者,增强了产业发展活力。秦皇岛市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积极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保定:打造“两个新样板” 建设品质生活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保定市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上打造新样板,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地处革命老区的保定阜平县顾家台村,过去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曾是典型的太行山区深度贫困村。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看望慰问老区干部群众,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
家乡脱贫我助力,乡村振兴必有我。2012年底,85后小伙顾锦成第一个返乡创业,正赶上政府出台支持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好政策:引入专业公司统一提供菌种、技术,承诺以保底价收购,无需抵押就能申请政府贴息贷款,他一口气承包了4个大棚。“一个(菌)棒补贴5毛钱,这一个棚就补贴我5千块钱,咱们公司里面还有包回收、管技术, 当时这4个大棚第一年总共是挣了10来万块钱。”
随着高效林果、家庭手工业、旅游、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纷纷落地,快速发展,顾家台村在全县率先整体脱贫,年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底的980元增长到2021年底的19153元。
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英利集团旗下英辰新能源总投资17亿元的高效晶硅光伏组件制造工厂落户革命老区唐县,去年一期2吉瓦生产线投产,带动当地200多人就业。
截至目前,英利累计研发投入35亿元,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光伏),有超25吉瓦的光伏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支撑下,保定新的动能在聚集。2021年数据显示,全市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医车电数游”、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农业等主导产业全面发力,“7+18+N”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正在加速融入以北京为主导的京津冀产业链和大市场。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保定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打造新样板,一座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渐行渐近。
唐山:聚力打造大港口 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深入实施“海洋+”行动计划,聚力打造大港口,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
夏日的渤海湾,海天一色。在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一艘巨轮静静停靠,数十米高的岸桥上正在忙碌地卸载集装箱。王志强,从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的调度员一步步成长为副总经理,10年来,他亲历了京唐港区集装箱业务从三十多万到两百多万的增长。唐山港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强:“十年以前,我们一年也就完成三十几万标箱,我们2021年是完成了232万标箱,2012年我们唐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是3.6亿吨,2021年是7.2亿吨,唐山港从世界排名第八位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二位。”
10年来,唐山港扎实推动港口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43个,年设计通过能力6.54亿吨,货种涵盖集装箱、干散货等5大类,成为河北功能最完善、综合性特征最显著的港口。曹妃甸区,今年迎来了建区10周年。2013年进入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工作的李永光,见证了周边一片片滩涂上,一家又一家企业拔地而起。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永光:“2012年来的时候我们公司周边还是一片滩涂地,周边也没有像样的配套,现在好多企业都逐渐入驻曹妃甸,我相信曹妃甸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市发挥港口、区位、资源、产业四大优势,加速钢铁、重型装备制造、化工、陶瓷等制造业向沿海聚拢,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10年来,唐山港跻身世界沿海第二大港,面向海洋开通内外贸航线46条,对10个基本港全覆盖;面向陆域建成46座内陆港,成功开行6条国际班列,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作用彰显。
10年来,唐山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从1384.1亿元增长到2735.1亿元,翻了一番。
成功获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取得沿海开放“全牌照”。
把“聚力打造大港口,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作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步伐的重要抓手之一,唐山市将大力推动港口能级跃升,力争到2025年,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建设呈现新格局,沿海经济带跨越崛起,“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聚集地的地位更加凸显。
廊坊:奋力书写协同发展崭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廊坊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建设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宗长松家住三河市燕郊镇,2015年开始在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七年的通勤时间,他见证了交通环境大幅改善。“原来的时间基本上都在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现在立交桥架立起来了,公交车次数增加了,交通更加流畅了。”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廊坊市加快一体化交通路网建设,津石、京雄、京德、密涿高速(廊坊段)等多条高速建成通车。高效便捷、四通八达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路网体系正逐步形成。
交通“一张网”,推动产业“一盘棋”。到2021年,廊坊拥有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新项目、90%以上的新兴产业。
专注于FPD显示这一新兴的领域的专显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从北京迁至廊坊香河机器人小镇,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专显科技(河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海平:“相对北京来说(企业规模)起码扩大了三到五倍,营收这块大概每年要增加一两千万,两三千万的营收。”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廊坊抢抓协同发展机遇,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开展精准招商。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与北京方面共同举办“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20多个,总投资800亿元。
站上新起点,启航新征程。廊坊市将持续推进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推动北三县、临空经济区、中心城市、南三县四大板块强势崛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