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功勋人物画像,讴歌时代功勋精神
在《功勋》中,8位人物,8个单元,每单元6集,浓缩式地展现了“功勋”人物的传奇事迹。这8位主人公来自不同领域,性格也不尽相同,拍摄地涉及湖北、重庆、甘肃、陕西多地不同场景,故事背景囊括和平年代与战争年代,每单元却只有6集故事讲述的时间,如何将多元丰富的人物、情节、画面等表现出来,是一次挑战。
正如总导演郑晓龙所言,《功勋》截取“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着力发掘人物的“高光时刻”。《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一场战役中的三天两夜;《申纪兰的提案》单元则集中讲申纪兰如何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继而推动妇女解放以及男女平等;《默默无闻张富清》则讲述了张富清的一生,因为张富清一辈子都是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可以说,《功勋》中的每个人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尽管他们来自不同领域,甚至连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有着作为“功勋”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卓越所在。着眼于他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是对他们品格的生动记录和诠释,也是对时代精神的赞颂与弘扬。
讲“英雄”,也讲“普通人”
《功勋》寓平凡于不凡,讲述了“功勋”们的伟大,也道出了他们的平凡。在国家层面的叙事外,萦绕着烟火气的故事同样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比如,《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不仅讲述了于敏从零开始探索氢弹理论研究,与时间赛跑,守护国防安全的故事,也讲述了于敏的家庭生活,单元最后一集,氢弹爆炸成功,大街上人群欢呼雀跃,依然要保守秘密的于敏只能借口发工资让妻子买一只烤鸭庆祝,而妻子则把工资做了各种生活分配,回到家中收听广播,于敏流下了泪水,他无法向妻子说明原因,只是要了一杯酒,剧中这样朴实却饱含情感的生活化描写让人为之动容;在《屠呦呦的礼物》单元中,屠呦呦作为一位科学家,她视科研如命,为了中国的医学事业步履不停,在家庭生活中,她却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会经常忘记带钥匙,不擅长打理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而她的丈夫李廷钊,一人则包揽下所有的家务,该剧里这样多角度的生活化描写有很多,这样的叙事拉近了普通观众与“功勋”们的距离,构建了一个个既有清晰骨架又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
《功勋》总导演郑晓龙曾表示,《功勋》八个单元的剧组有着一致约定:要尊重时代真实的逻辑,也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可以说,在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引领下,《功勋》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传神刻画,对“功勋”人物进行了全方位又有血有肉的还原。它用一种平易近人而非高高在上、通俗而非教条化的言语告诉观众,“功勋”们是致力于为人民遮风挡雨的探路者,是常年在外奔波为祖国奉献并拥有着崇高精神的“英雄”,更是有着七情六欲、真情实感的“普通人”,他们的形象在光影的呈现下更加立体而饱满。
真实诠释初心,细节蕴含匠心
深入挖掘是力求真实的出发点。《功勋》深入挖掘“功勋”们背后的故事,在拍摄《默默无闻张富清》单元时,导演康洪雷和编剧陈枰从张富清出生的陕西洋县走到了他工作的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从跟随过张富清的通讯员口中,主创们得知了当初张富清如何带领群众修建水渠和水电站的故事,也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张富清。
在拍摄《孙家栋的天路》单元时,导演杨文军多次尝试联系孙家栋,孙家栋从一开始的躲着不想接受采访,到后来被打动继而接受采访,正是主创团队们对初心的坚守和对故事的深入挖掘,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让剧中的“功勋”们更加有血有肉。
该剧的匠心体现在细节上。《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中,剧本中有十几次战斗过程的真实还原,所有的战斗都是按照顺序拍摄,每一场都细致到战术方法、进攻方式、回合交替、反击策略等,搭配王雷16分钟激情昂扬的独白更是将所有观众拉到了那个兵荒马乱、枪林弹雨的时代;《默默无闻张富清》单元中,三胡乡贫困的痕迹已全然不在,于是剧组搭建了一个村落,复原了张富清初到三胡乡时整个村庄的风貌;《申纪兰的提案》单元中,为了重现西沟村人民的生活细节,几乎所有人补丁连着补丁的衣服上都沾着泥土。此外,《屠呦呦的礼物》单元里周迅对于屠呦呦对待科学极其严谨却不懂得照顾自己的细节还原;《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中雷佳音塑造的核物理学家于敏“心思不多但装满了科学理论”的生动形象,可以看出,《功勋》通过平凡质朴的镜头和对细节的深度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人物画像,正如《功勋》总导演郑晓龙所说:“细节真实可以带来情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
深刻的思想主题、优秀的演员团队、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这些因素都让《功勋》成为一部独特的作品。《功勋》让人们了解到“功勋”们轰轰烈烈又波澜壮阔的一生,更让当代青年看到了他们那涓滴汇海助推祖国发展的雄浑力量。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千锤百炼的凡人,这是《功勋》给到我们的感动,更是不容忘却的初心。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4年第43期(2024年10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