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汽车的缘分,是“笨功夫”堆出来的
谁能想到,如今在节目里对汽车侃侃而谈的大成,入职之初竟是个连方向盘都没摸过的“汽车小白”。大成的专业是新闻,与汽车的交集,始于毕业时一场偶然的比赛——河北交通广播“缤纷车主播”选拔。凭着对播音的热爱和临场反应,他脱颖而出,成了一名汽车节目主持人。可喜悦没持续多久,没有驾照的现实,就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没有实践,就没资格走进汽车的世界。”不到半年时间,大成考下了驾照。同时,他还给自己制定了“汽车知识攻坚计划”:学习汽车构造知识,跑汽车市场,跟着销售顾问学车型对比,缠着维修师傅看保养流程,每开一款车就记下驾驶感受,连座椅包裹性、方向盘转向力度都不放过。
后来,他又接手了汽车后市场节目,从车驾管业务到维修美容,从保险理赔到二手车评估,把汽车产业链的“里里外外”摸了个遍。“那段时间像‘海绵吸水’,每天都在学新东西。比如听友问‘冬天车打不着火怎么办’,我不仅要告诉他们‘检查电瓶’,还要说清‘为什么低温会影响电瓶寿命’‘平时怎么保养能避免这种情况’——只有把‘原理’讲透,建议才有说服力。”现在大成主持的《正在说车》,以介绍新车为主,依旧需要他跑市场、试驾,这样才能将最前沿的车型、车知识分享给听众。
与车友的双向奔赴:不止“说车”,更要“懂生活”
“大成,我想给闺女买辆车,她非要新能源车,我觉得还是油车靠谱,吵了好几天了,您说选啥样的?”“主持人,我预算15万元,是买合资轿车还是国产SUV?平时就上下班开,偶尔带家人出去玩。”每天的《正在说车》节目里,类似的提问从不间断。
“如果只‘问什么答什么’,那跟销售顾问有什么区别?”大成有自己的“说车逻辑”:聊新能源车,不只会说“续航多少、充电多久”,还会提醒听友“家附近有没有充电桩”“冬天续航会不会打折扣”“电池更换成本高不高”;聊家庭用车,会问清“家里有几口人”“平时是否需要装儿童安全座椅”“周末会不会去郊区越野”……就像那位“跟闺女吵着选车”的父亲,大成没有直接说“新能源车好”或“油车好”,而是先聊“两代人的消费观念”:“叔叔,您觉得油车靠谱,是因为开了十几年,熟悉它的脾气;闺女喜欢新能源车,是觉得它智能、省钱。”接着,他又客观分析:“如果您家能装充电桩,平时就市区代步,新能源车确实省钱;但如果经常跑长途,担心电池寿命,那油车更省心。不如跟闺女一起去试驾,让她感受油车的稳定,您也体验下新能源车的智能,说不定就有答案了。”
这样的“换位思考”,让节目充满了人情味,很多听众反馈:“本来只是随便听听,结果一听就‘陷’进去了,比自己查资料管用多了。”十几年下来,很多听友只要有关于汽车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找大成问问”。
选车的“诚恳之道”:不追新潮,只选“适合”
“万里挑一选汽车,不是选‘最好的’,而是选‘最适合自己的’。”这是大成常挂在嘴边的话。见过太多听友“跟风买车”后悔,他总在节目里“泼冷水”,也总把最实在的建议讲给大家。
面对很多听众提出的“新能源车和油车怎么选”的热门问题,他会逐条给大家分析:“如果您是‘保守型’,平时跑长途多,担心电池售后,那传统油车更稳妥;如果追赶浪潮,又方便充电,主要在市区开,新能源车可以考虑,但要注意——‘电池更换成本’‘二手车贬值率’等后续问题。”他还提醒大家“别被新潮功能迷惑”:“有的车搞一些五花八门的宣传噱头,但您想想,这些功能一年能用几次?车的本质是‘移动代步工具’,安全、靠谱、符合自己的预算和用途,才是最重要的。”
“每辆车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人一样。有的车适合家用,空间大、油耗低;有的车适合年轻人,操控灵、设计潮。得先跟它‘聊透’,摸清它的‘品行’,才能找到‘对脾气’的那一款。”这份“把车当朋友”的较真,让大成的节目成了很多车友的“选车指南”。
以车为媒:把“汽车事业”做成“生活热爱”
大成还是河北汽车文化节的执行者,13年来,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已将此文化节打造成了响亮的“汽车盛会”,共计吸引超过140万人次到场观展,汽车销售总额突破52亿元,成为我省最具品牌价值的汽车行业展示、发布、销售和文化交流平台。此外,他是“992代驾”的推动者,还参与打造全省最大的汽车网红车基地,让更多人通过新形式了解汽车、爱上汽车。
有人问他:“做汽车节目这么多年,不觉得枯燥吗?”大成笑着摇头:“每天都能遇到新的听友,听到新的故事,学到新的知识——比如今天有人问‘新能源车电池多久需要更换’,明天有人聊‘自驾西藏选什么车’,这些都让我觉得新鲜。”大成的“汽车故事”仍在继续——以车为媒,以热爱为笔,他正把每一段与汽车有关的时光,都写成有温度、有力量的生活篇章。
见《河北广播电视报》2025年第36期(2025年9月5日出版)